我们经常把事件冲动地妖魔化

我们经常把事件冲动地妖魔化_第1张图片
嘿呗 要养一只喵

我觉得我把自己的脸给打了。

因为,我以为自己是个遇事冷静思考的人。

(一)

先说说事情的起因。

之前被引起了一阵风波的“郭敬明愤然离席”事件,我并没有去关注,昨天偶然去观看了事发的那集《最强大脑》,才知晓了事件的始末。

在处处标题为“郭敬明被侮辱像女人,愤然离席”的渲染下,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在任何的人身和人格上的攻击,都是不应当的。

然后,第二个感觉就是,这位教授应该是个直男癌,什么叫做女人经常不停的重复絮叨一件事情,而且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俗称翻旧帐)。

然后,带着满满的吐槽情绪,去观看了上下几集的《最强大脑》。

然后,我就发现打了自己的脸。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件事情被传的有点妖魔化,因为所有的标题和文章都站在了“被欺负”的小四这一方。

而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的开始是由上一集埋了导火索的。

上一集,挑战项目是在巨幅屏幕上有一万个点,由嘉宾分别去除三个点,挑战者在限时内找出被去除的三个点的位置,即算挑战成功。郭魏双方在这个项目难度系数上出现分歧,双方给出的分数也有了非常两极化情况,郭1分,魏9分

双方对于挑战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是各执一方。

事件发生当集,挑战项目是,由一个组合的女生,把她们跳舞的动态,化成数字化的动态点,挑战者把每一个女生分别相应的四个属于自己舞蹈动作找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动态影像去掉,只看见人的各个动态关节点在舞动,由挑战者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方法,把所有混在一起的各个动态给找出主人。

类似的两个记忆挑战,都是数字化点,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

魏在这个看起来复杂困难的动态点的记忆挑战上,给了6分,低于上一集的静态点记忆挑战。郭魏双方已经开始从彼此辩论,争执味儿渐浓,到最后魏讲出了“郭敬明像个女人”云云,郭敬明愤然离场, 彻底崩了


(二)

魏教授给观众了一股浓浓的科学家味儿,透着一股子客观的冷,但讲出这样的话,即使再诚心,道再多的歉,还是磨灭不了。

即使,他的观点是非常严谨科学。

即使,他的位置属性就是残忍冰冷。

即使,他道歉。

大家已经把原本关注科学的目光,全洒在了这一段,已经没有多余的容量放到他前后的立据和解说,也没有更多的记忆回想起,郭在整个节目过程中,给出过那么多的不屑眼神和冷笑,还有不愿正视对方交流的头偏一旁。

很多人,在一开始关注这个事件的切入点,就已经不是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

整件事情,出格儿的导火索就是这个点,魏蹦出这么一句,带有人身攻击伤人的话。

无论怎样的情况下,这句话是不应当讲,这是个不恰当的比喻。

碰巧,这么一句话又可以引出郭许多深刻相关的受伤的点,再加上郭的影响力,大部分的消息报道都站在了他这一边。

大家看了这个标题,立马就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更多人压根儿没看那期节目,直接口诛笔伐的回击魏,哪怕魏在节目上再三道歉,微博上也直接道歉,依然无用。也有一批直接在视频弹幕和评论里大骂郭,各种风马不及牛的漫骂和负面情绪满溢的宣泄。

郭魏这件事情上,有点像文科生瞧不上理科生的冰冷呆板,理科生看不惯文科生跳跃的思维逻辑

一群看热闹的人,觉得甲方有理喧哗一声儿,觉得乙方有理鼓掌一阵儿,不嫌事儿大,最终还被感性占据整个头脑。


(三)

我在高中时代特别喜欢郭,他的书每一期都买来看,里面的金句都摘抄了无数。

逐渐淡出我的书架上,是因为慢慢的成长。

发现更加多不同的书,不同的作者,认识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情,观念在不断的改变,能包容的更多,能思考的越多,所塑造出来的自我自然是不同。

我讲这个事情,并不是要去评判郭的作品,而是想告诉大家,不太过放纵自己,要思考,要找方法,要成长,不要被片面的舆论和主观所挟持

郭是个聪明的人,聪明的作者,聪明的商人。

我很赞同他,他的作品一直很有受众,他很晓得营销,包括在这件事情中愤然离席,我不觉得他做错。

他在这件事情中受到伤害,道歉是魏坤琳的事情,接不接受就是郭敬明的事情。

大家议论他小气也好,怎么样也好,这是他的自由,他有权选择。

但是,我真的希望那些直接仅仅通过片面的消息和报道了解这个事件的人,能够去观看完整的事件节目,了解前因后果,再来谈论这件事情


(四)

这个事件,只是让我突然反省自己的一个始端。

我们常常被一些噱头影响,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个其实很正常。

可怕的是,这个印象就到此为止了,不去追究噱头的由来始因,不去关注事件的细节发展,就这样凭一个标题加入舆论,没有思考,不去换位,失去同理心。

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感性牵着走,以自我出发,在感性面前会给出很多的例外,大度甚至特权。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站在情感的高端上,斥责规则冰冷,评委冷漠,坚持客观理性的一方反而被置于冷血不近人情的位置。

最后,舆论消息常常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而且事件都被闹的沸沸扬扬,事件主角儿被批判的一方,感觉都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一时间,整个大圈子都在打这只妖怪,人人都是拯救唐僧的孙悟空。

人都会有一定的条件反射,这个条件反射很多情况下是很相似的,就像被热水烫到了会立马“哇”的一声,然后立马避开来。

不同的是,这些人里面,有小孩,有大人,大人里面有医生,也有普通人。

小孩子被烫到的时候,可能只会哇哇大哭。大人被烫到会立马冲水擦药,同时可能会反思自己应该小心点。医生被烫到可能立刻做出应急措施,同时还会分析烫伤的程度,做出不同的应救判断,能自行解决还是去医院等等,最后再吸取教训,以后在这方面更加小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条件反射后会做出类似的反应,不同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事件。

是就在那儿哇哇大哭等待救援,还是即刻思考如何自救,事后再进行自我反省。

我们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但是,我相信有一项学习是我们术业有专攻的前提,就是明事理,辨是非。我们要去了解,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辨别。

诸如此类的事件时有发生,时事热点此起彼落,此刻站在正方的最高点,下一刻即被打落在尘埃下的事件也不鲜见。

途中不缺真正关注事件发展的大众,断章取义夹杂着的也不少,甚至也有不少到左右事件发展的评判或走向。像围观要跳楼轻生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想着去了解,就站在楼下看着,还出言挑衅,各项指责。结果一时想不开要轻生,真的变成永远想不开了。

我们经常自困自扰,担心他人目光,是不是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呢?

自己没有看清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随大众的潮流这么过。

他人也不了解你的想法与经历,因此对于你的不同指指点点。

于是,在来来回回的圈子里,你成为了众多的他人之一,“他人”被解开来,也不过是一个个的你。

冲动是魔鬼。

这些被夸张妖魔化的事件,就是我们不经思考,不经考证就做出反应的动作,这个会被互相影响的集体化动作,也促使原本的客观走上歧途,对他人和自我都受到简单粗暴的伤害。

不是所有经过思考的举动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会让我们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单一,不那么粗暴,不那么容易被任何一方利用挟持。

对于我们自己,这样不是更好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经常把事件冲动地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