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这件小事儿

“为什么他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前两季《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对导演陈晓卿的精辟概述。读罢,笑过,翻开在书架搁置许久的《至味在人间》。这本书是陈晓卿美食专栏文章集,记录了食物与人、与家、与乡愁的故事。

“吃”这件小事儿_第1张图片

之前读蔡澜的《旅行食记》,看了一部分就停止,因为里面写的都是很多异域的、自己完全不知道的食物,所以读过之后大部分都没有印象。而《至味在人间》却不一样,单单看名字就带着烟火气,书中提到的食物都是接地气的,食材都是普通人唾手可得的。再加之语言妙趣横生、金句不断,在逗乐中轻松get作者对美食的追寻、对食材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悟。

“吃”这件小事儿_第2张图片

人的味觉习惯往往在幼年时形成,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以至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想着家里的味道。在外地遇到家乡菜,单是看看也觉得亲切。偶尔开锅做饭,总搜索着记忆中家里的饭用的什么食材、有着怎样的烹饪顺序,以此一遍又一遍去无限接近,无限复原“妈妈的味道”。当多年后再一次尝到熟悉的味道,味觉的神经迅速被打通,好一个心旷神怡。

吃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吃好”是对革命本钱身体的尊重。“吃好”并不是说要大鱼大肉,要山珍海味,要龙虾鲍鱼。于我而言,“吃好”即吃得舒坦,那颗胃得到很好的安慰。何谓舒坦?就是身心舒服。不用正襟危坐,不用举杯应酬。遇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可以单纯地、自由自在地品味,感受它触碰舌尖、穿过喉心、滑到胃里的整个过程。

记得大学时候,和室友一起吃饭,每次吃完她们总在观察我,最后对我的评价是“我们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你吃饭是在品味”。是的,我吃的不是饭,是生活~~除此之外,我吃东西一直以来还有个习惯,几种食物都尝一口,综合比较排个序,过程是几种配合着吃,而结果是永远把自认为最好吃的留在最后一口。这样余味饶舌,对食物始终保持自己最深的爱。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一件趣事。有一次和室友买了面还另外加了个鸡蛋,好大一碗面我觉得自己肯定全部吃不完,所以快吃饱时把鸡蛋先吃完。在我最后品味着鸡蛋时,室友抱怨“我好饱呀,可是鸡蛋还没吃”,我问“为啥鸡蛋还没吃,你往常不是先吃蛋吗”,室友幽怨地看着我“这次不是想学一下你,体会一下余味饶舌嘛”哈哈~~

“吃”这件小事儿_第3张图片

日本老人津端修一在88岁高龄完成了帆船巡游,他很注重养生,在《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一书里说舌头是胃的守护者,非常注意吃进去的食物。所以骤冷骤热、辛辣寒凉、饥一顿饱一顿等等,对胃而言都是伤害。从小到大,在奶奶妈妈的影响下,“一定要吃早饭,吃了干饭要喝汤,吃着凉了也会再加热,剩饭热的时候一定煮沸”这些习惯一直伴随着我,离开家之后,即使再忙再累我也一直善待着自己的胃。

有了孩子之后,一是由于孕期很长时间的忌口,一是因为时间非常紧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习惯被渐渐抛弃,各种刺激性食物也集体轰炸式进入自己的胃。而今读着《至味在人间》里的这些故事:大早上去寻找一碗浓浓乡愁的SA汤,十年时间每每夜班之后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出差时百转千回去寻找当地口味菜......不禁有些赧然,这段时间自己过得太糙了。

放下书,心中渐渐重燃了对食物的爱,我决定从此刻起要继续“吃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