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

鼎典理念:

让孩子拥有发现美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11.29

‍今日赏析微课堂分享~

马克·罗斯科


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合学院学习,师从于马克斯·韦伯。

    他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物评价

  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

  据研究资料表明,曾把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打造为艺术明星的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曾描述罗斯科为“冷静的妄想症患者……自负并愚蠢的”。

    在艺术追求上,罗斯科更是一丝不苟,甚至带有教徒般的虔诚。对罗斯科来说,作画过程类似宗教祭典,作品完成前绝不示人;他常常彻夜不眠,从下午5时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10时,而且在剧院舞台那样强烈的灯光下作画,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于马克·罗斯科早年受到希腊神话、原始艺术和宗教悲剧等传统题材的影响,在1947年以后,他趋向以更纯粹的形式和技巧去表达精神内涵。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以此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

  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认知,追寻人生的终极哲学——赤裸又神圣的宗教体验与感情。

    艺术运动的定义往往是预设的、模糊的,它无法确切展现该运动中思想最深刻的艺术家,即使它成功地阐释了其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赏析微课堂之马克·罗斯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