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朗读者》

遇见《朗读者》_第1张图片
微信singly4

朗读这件事,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做,就我个人来说,十分喜欢,甚至可以说是享受。设想一下,寻一处安静的地方——或是春秋时节阳光倾洒环境清幽的花园木椅上,或是夜晚书房静谧柔和的台灯灯光下——不扰人,不被扰,一杯润嗓的茶水,即可徐徐读起。当饱浸内容或情节的声音发自胸腔,在耳边徐徐回响的时候,整个人就很容易代入到手中那书的世界中去,可以暂时从现实的世界跳脱出来,去另一个时空、另一种情感中感受一番。

出于对朗读的热爱,当董卿作为监制,回归初心的节目《朗读者》上线的时候,内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小小的激动。虽然没有赶上首播,但终于也算是挤出点时间,看到了它的第一集。不知道是因为看这期节目的时候心比较静环境也比较静的缘故,还是这档节目击中了我情感中的“麻扣”,整个节目看下来,竟然有点感动,鼻子有些发酸,有那么几个时刻,甚至近乎哽咽。我发现,当一个人沉浸于作家用文字营造的氛围中的时候,他很容易就被于某个点击中,引发共鸣,碰撞火花,激起感动和深省。

《朗读者》和别的读书节目不同的地方似乎在于:其他读书节目大多是在一部作品被读完之后,专家和学者对之进行剖析或品评,其风格偏重于涨知识或实用性,比如《逻辑思维》,比如《樊登读书》;或者仅仅是单纯的作品赏鉴,比如央视早期的节目《读书时间》。《朗读者》则重在人,重在朗读者的“者”字上。由人的故事、经历、感悟,引出一篇反映朗读者心路历程或内心情愫的文章。我想,这一点应该是这个节目最抓人心的地方。这个定位非常的打动人,从现场观众如痴如醉的表情,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这一点。

当濮存昕作为开场嘉宾登场的时候,说实话惊到我了。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濮存昕作为我梦中情人般的存在,其儒雅、内敛、稳重、多情的银屏形象摇曳了我整个青春时代的女儿心。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作品渐渐少了,但关于他完美男人形象的传说却渐渐多了。他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一个称职的领导,一个好丈夫和一个好父亲,此外还热心慈善事业,这样的人设也是没谁了。濮存昕留在我记忆中的一直是他活跃在银屏上那几年的经典形象。然而这一次当我看到他的时候,面前是一个留着精心打理的胡子、穿着中式棉布褂子和布鞋的沉淀而平和的形象,年岁是有了,但是如同陈年佳酿般醉人。

濮存昕和董卿聊了自己年少时患小儿麻痹的经历。他被同学称为濮瘸子,是一位姓荣的大夫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让他恢复了健康,而后作为知青,返城几近绝望的时候又得遇贵人,才渐渐开启了他通向艺术梦想的大门。正因为出于对这些贵人的感念与对命运的感怀,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老舍先生对语言的炼造在我的概念里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我特别欣赏的作家之一,然而这一篇语言貌似平实的文章,读之却感人泪下——正是因为一个慷慨解囊的大叔,才使因家贫无力念书识字的少年,熟食了文字,改变了命运,成为文学史上一代名家大师。这篇文章中有句话深深震撼了我——贫穷比爱更有力量。这是经历过贫穷的煎熬与折磨,经历过自己母亲的绝望无助的人才能淬炼出的语言。《宗月大师》让我们感念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位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倾情襄助的恩人。

翻译大师许渊冲呈献给观众的是他对翻译事业极致的热爱,他的这种热爱使他拥有顽强而热烈的生命力,即使癌症也拿他无可奈何。也是因为热爱,让他不断地精进专业知识,让文字开出芬芳的花朵,馨香灿烂。他在多国语言间自由穿梭,在时光的切换中游刃有余,全因为有扎实的功底,以及天赐的灵性与审美。九十多岁的许渊冲,虽老态龙钟,却活泼如孩童。他不是一个刻板严肃的老学究,而是一个多情、幽默、自负的热血少年。面对许渊冲,不由让我想起美术大师韩美林,在艺术中尽情畅游的他,说气话来,也像极了一个单纯的孩子。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某些人是可以归为一类的,当热爱与造诣同时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会衍生出一种单纯活泼的孩子气来,让整个人变得欢脱可爱。

鲜花山谷夫妇引起了很多人甚至包括董卿的羡慕,也让我不得不唏嘘,这艰难而苦涩的人世间竟然真的存在神仙眷侣,他们可以远离人间烟火,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成我们只能在梦中臆想的样子:守着1200亩种满鲜花的私人花园,喝喝咖啡,晒晒太阳,写写情诗,读读书。丈夫周小林浪漫而执着,妻子殷洁洒脱而婉静。他们26年的婚姻就是爱情两个字最朴素的写照。当他们在台上朗读《朱豪生情书》的时候,仿佛也是对彼此的心意的表达。我第一次发现,情书这东西,竟然可以写的这么美,爱情,竟然可以如此真实。

和《朗读者》的相遇,是很多热爱阅读的人的小确幸,它仿佛是一场稍显华丽与奢侈但同时又很接地气与人气的读书会,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彼此分享最触动自己的文字,使投入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精神世界的馈赠,和一次内心世界的洗礼。正像董卿所说,“这个节目是一个风向标”,让更多的人从喧嚣中沉静下来,感受阅读带来的心灵的成长与抚慰。很想说,遇见《朗读者》,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