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1.大部分人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事实,而是观点,立场!
每次热点事件出来,相关的论述文章,大都充斥着情绪,煽动,猜测,却鲜少有理由,逻辑,证据。因为读者在乎的只是那些和自己站在相同立场,角度去看待事件的文章,真正的事实如何,根本就不重要!
2.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这么功利,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哪怕是作文,都是在乎结论,模板,套路,数学什么的带公式,多做各种类型的题目就好了,我们只在乎结论,至于论证的过程如何,谁会去在意呢!能拿高分就够了啊。
而要想打破这么多年的“思维禁锢”,基本上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刺激(外界的刺激摧毁我们的固有观念)、
怀疑(怀疑自己小时候被灌输了权威思想)、
解构(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终于被打破)、
重建(吸收新的信息,见识更大的世界,重建思维和观念)。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尤其是最后两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误入两个极端:
1)继续捍卫自己过去的观念,比如,看到别人因为擅长沟通而快速升职,不仅不会反思,还会认为“不过是厚黑而已”;
看到学习不如自己的人混得更好,也不反思,却会认为“不过是家里有关系”,以此来巩固从小被灌输的“学习好才会一切都好”的旧有观念。
2)从此走入为反对而反对的深渊,家长、专家、政府、媒体这样说,我就偏要反过来。
“一切权威的就是我反对的”,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从众,也远远不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论证的过程,而不是立场,他人的观点,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显摆自己!
3.独立思考的方法:
1) 区分基本概念
①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与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
有些论题,比如牛奶是白的吗?它的结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讨论的是“世界是什么”,这是描述性议题;
有些议题,比如公共场所是否应该禁烟?跟个人的主观看法有关,讨论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这是规定性议题。
面对描述性议题时,我们往往可以诉诸科学,诉诸领域专家,或者等待科学进步来解决,若非专业人士,我们往往更关注最后的结论。
但是在面对规定性议题时,关注结论没有意义,只会变成不同立场的相互攻击,因为这些论题从来没有正确答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整个论证过程。
②事实(fact)与观点(opinion):
如果针对描述性论题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事实。比如,多吃蔬菜就是有利于健康。
而另一个说法,比如,蔬菜就是没有荤菜好吃,则是观点,它是规定性议题的结论,不同人有不同观点。
在国外的教育中,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教孩子,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
然而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非但没有帮我们区分,反而会告诉我们“大灰狼是坏蛋”、“蜜蜂是益虫”、“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把这些观点当做事实,灌输给我们。
所以,能够理清这两个概念,就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纯粹观点的争执是无益也是无意义的,从而帮助我们减少很多争执、有精力独立思考了。
2)多问几个为什么
接触到新观点,新结论,新知识,不要轻易的就接受,知识可以去网上找资料核实是否正确,结论要先分析论证的过程是否合理,论据是否正确。热点事件,不要轻信哪一方的看法(通常我觉得这些事件主观性太强,没必要过多的关注),先弄清楚基本事实(这一步也挺困难的=_=),再客观点分析(要客观也不太容易),再得出你自己的看法。
注意:
1)这个理由是否能够推出结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常见的逻辑漏洞,不外乎以下类型:
人身攻击: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非直接陈述理由。比如,赵薇用台独演员的事件,很多文章并不直接讨论事实,而去说赵薇的国籍、她如何迫害别人等等。
虚假的两难选择:明明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比如,女游客脾气差、破坏了规则,她有责任,所以动物园就没有任何责任,也无需改善管理。
相关当因果:先后发生或者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件事,被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比如,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更早起,所以,你要坚持早起打卡,就离成功不远了。再比如,颜值高的人平均收入高于颜值低的人,所以收入高是因为颜值高。
诉诸感情:使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注意力,让读者忽视论证过程。比如,你!太!老!实!所以才没成功!再比如,不注意形象,活该你单身一辈子!
乱扣帽子:创造出一个简单的名词,来概括和简化复杂的事情,然而并没有真正发现原因。
( 2 证据/事实是否有效支撑理由?
这里有个故事,或许你听过:
某大公司引进了一条肥皂生产线,但是生产线有缺陷:有的肥皂盒是空的,没有装进肥皂就下产线了。于是该公司成立了一个以几名博士为核心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耗费数十万资金后,工程师们综合采用了机械、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当有空盒经过的时候,一条机械臂会自动将空盒从产线上拿走。
另外一家乡镇企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管理产线的小工找来一台大功率电风扇,摆在产线旁,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几百块的成本就解决了问题。
这个鸡汤故事流传了小几十年了,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大概是:高学历没什么好骄傲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学历高低,努力观察和思考,小工也能比博士强。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解肥皂包装产线的人一看就知道是YY),即便故事是真的,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实际上,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证据是: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研究报告、数据等等。
但是,以上文章的证据除了明显捏造的故事以外,没有任何其它证据,最后却神奇地得出了人生道理和成功路径。
( 3 是否存在故意隐藏或模糊不利证据/事实?
新闻无需撒谎,它只需给出“部分真相”,就可以达到操纵民意的目的。
我们看一个例子(注意,这个例子根据事实做了简化,我们不议论对错,只是为了说明:信息量的不同,会让我们的结论发生大逆转):
“某患者术后,体内遗留钻头,医生称危害不大”,这句话,你们看了感觉如何?是不是“又是哪个不负责任的医院和sb院方!”
如果我补充一点信息:遗留的钻头是手术中折断的,因为钻头十分细长,在钻速快的情况下,遇到不均匀的骨质容易折断。
你的想法会改变吗?是不是又觉得,医疗器械厂商有问题?
如果再补充一点:这属于医疗风险,即便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发生率也很高,并且手术同意书里面已有说明,病人已签字。
你的想法又会如何呢?是不是觉得,医生也有点可以理解了?
当我们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它挑动起常见的社会矛盾,而且又属于专业领域时,我们先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偏激的言论。
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背后是否隐藏了信息,是否有我们的知识所不能触及的角度。
PS:辨别信息的6个W
Who:这是谁说的?对方可信任吗?
What:这是一个描述性论断还是规定性论断?有足够的理由么?是不是有所保留?
Where:在哪里说的,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
When:什么时候说的?当时是怎样的场景?
Why: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事情/人?
How:是怎么说的?说的时候看上去开心?难过?真诚?
4.独立思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我的就是好的”。
2、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轻易肯定。
3、筛选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对每句话都进行批判性思考,倘若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写文章、没办法说话甚至没办法生活了。
4、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独立思考的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具有自主性、满怀好奇心、为人谦恭有礼、常常以理服人而非人身攻击。
5、少看鸡汤:不加推理论证,只捏造几个故事就推出人生道理的文章,只会煽动你的情绪,禁锢你的思维。
6、Opinion is cheap——Margaret Simons。永远记住,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