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代官窑概论 》

一、北宋汴京官窑

最早记载北宋官窑的典籍见于南宋顾文荐的《负睻杂录》:“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则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时间在宋之前,最近10来年才在民间发现实物,因此过去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1张图片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著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各色瓷,其产品十分精美。

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北宋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当时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古时祭器的造型规制、个人的审美意趣,亲旨创设御窑烧制的巅峰之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当时北宋的京城是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官窑遗址很可能因为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已沉入地底,至今日尚未发掘。由于缺乏考古发掘资料和充足的文献支撑,因此,关于北宋官窑,留待我们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

北宋官窑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非常珍罕和稀有,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北宋官瓷的器形

北宋官窑作为国家礼器,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器物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文房的造型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2张图片

北宋官瓷的釉色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北宋官瓷的釉质

  由于北宋汴京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的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北宋官瓷的开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北宋官瓷总体艺术特征

  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蟹爪,色如墨线,釉面莹莹,粉装玉琢,极富美感。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3张图片

北宋官窑的散逸

北宋官窑窑址既然无从发现,但从两岸故宫博物院宋官窑传世器物特征和典籍记载,可以通过比对鉴定散落于社会民间的宋代官窑文物。现已发现北宋末期金人南侵掳掠至其大本营,现黑龙江吉林一带流散的少量北宋五大名窑文物(约数百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典型器物在东北的出现,将改写全球博物馆收藏宋代可数皇家御用文物的历史纪录,对丰富我国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金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由于长期受到辽的压榨和欺辱,女真族开始叛乱,首领完颜阿骨打向辽统治者宣战,于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崛起于东北时,辽攻打北宋,北宋向金借兵,金和北宋联合灭了辽。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西辽帝国(1131年~1227 年)。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6年。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所灭。金和北宋联合灭辽过程中,北宋基本没有出力,暴露了北宋军事上的不行,金看到有机可趁,就一直南下,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内窑)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1996年,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的老虎洞遗址被挖掘后,很多谜团开始变得渐渐清晰。在老虎洞窑址发现了一个刻有“修内司窑”铭的荡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老虎洞窑便是传说中的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

目前,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确定南宋官窑两大窑址的始烧和终止的时间,但从两个窑址均出土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早期的青瓷作品看,两大窑址烧窑的时间明显重叠。

同时,在两大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完全能够看出它们和河南清凉寺汝窑、北宋汴京官窑、北宋东窑(哥釉开片瓷)的传承关系,说明南宋官窑与北宋诸皇室或供御窑口的工艺是一脉相承的。而老虎洞窑址所出土的元代地层瓷片和传世哥窑也相仿佛(主要差别在于胎土不同)。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十三年,始于修内司,延续于郊坛下,连续生产了一百三四十年的优质瓷,前后辉映,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北宋官窑甲天下,南宋官窑也功不可没。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烧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段历史。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与它不相适应的是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4张图片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修内司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在古语中“修”字有培养,锻炼之义,如有“修武之德”,“束发修学”等表述。“内”指内侍,也即皇宫中的侍从官,以阉官担当。“司”是官署或机构的意思。所以修内司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和管理皇宫内侍的机构,其人员组成都是阉官。它除了履行皇宫内侍职责外,还要从事和管理皇宫中的各类杂事(主管官窑烧造就是其中之一),具有皇宫后勤处的职能。

为啥说修内司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阉官?因为有古文献为证:清代无名氏的《南窑笔记》误将“官窑”记述为“观窑”,云:“观窑,出杭州凤凰山下,宋大观年间命阉官专督,故名修内司”。因此,这个古文献清楚无疑地说明修内司其实就是个阉官处的雅号。

修内司也不是南宋皇宫才有的机构建制,由于南宋“袭故京遗制”,所以,宋代皇宫中修内司的建制应始于北宋。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色泽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取自杭州,有黑褐色、深褐色、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

纹层

南宋修内司官窑瓷有类汝窑开蝉翼纹的,大多有开大纹片,也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的。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蟹爪纹等大纹片为主,还有一些开所谓"冰片纹"者(余姚窑的最典型特征),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

修内司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许多器物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5张图片

风格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修内司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

1996年,杭州市考古所专家对凤凰山脚下的老虎洞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认为这里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南宋两大官窑之一——修内司窑。发现了24个瓷片坑中,出土了数不胜数的瓷片。2001年开始,专家们对这些瓷片进行了历时5年多的整理,共修复了4000多件瓷器。这带来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窑址内会出现特别多的瓷片?为什么诸多瓷器在使用之前就要打碎?既然能够复原数千件瓷器,毫无疑问是在使用之前就打碎了。再结合现在杭州博物馆展出的修内司窑瓷器,一个强烈的视觉印象就是展出品与南宋典籍《坦斋笔恒》的描述不符,胎体略嫌粗笨,多数瓷器开片纹视感仓促,韵味稍欠,釉色也达不到北宋官窑那种耐人寻味的青色,总体韵致感不是十分强烈。致以生产出的瓷器满足不了宫廷的审美要求,一再打碎重烧。多次不达要求后,朝廷不得不另寻它址,才有了郊坛下官窑。

三、南宋郊坛下官窑(新窑)

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仿烧,称“修内司官窑”,这个窑的遗址即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窑址。后于郊坛另设新窑,在今杭州乌龟山,今称“郊坛下官窑”,窑址范围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发掘。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终成南宋官窑瓷器中的佼佼者。

郊坛下官窑窑址早在上世纪初期,窑址就已经被发现,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窑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198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作坊遗迹及窑炉一座,取得有较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发掘物与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相符。

发掘证明,郊坛官窑烧制器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生活用器,有碗、盘、碟、盒、盆、罐瓶等;另一类为陈设用瓷,主要是仿周汉的鼎、鬲、簋、奁等形式的香炉,琮式的瓶、觚、尊、贯耳壶、花口壶、花盆等。两类相比,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然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瓷器中,却以陈设用瓷居多。这可能因为日用瓷损坏率较高,陈设用瓷损坏率较低的缘故。从修内司与郊坛下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修内司一般厚胎厚釉,郊坛下一般薄胎厚釉或者薄胎薄釉两类。总体而言,修内司胎厚,手感沉;郊坛下胎薄,手感偏轻,更类似于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一般而言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掺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官窑瓷器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这说明,开片纹的产生是瓷器在窑中烧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一般讲,薄釉和厚釉产品开片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薄釉器开片纹细密者多,厚釉器的开片纹粗稀者多。

现代考古与实物证明,郊坛下官窑无论从规模与存续时间,还是烧制工艺与审美价值,与修内司比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解开了一个千古疑难,就是为什么慢慢弃修内司窑口不用而别立郊坛下新窑,如果修内司烧制的瓷器不敷使用,完全可以在原址扩大规模。从杭州博物馆修内司遗址复原和民间遗存的修内司窑实物来看,修内司出品普遍显得粗大笨,最大的可能是当地的土质对坯胎成型的限制。随着南宋政局的稳定和国力的恢复,宫廷需要与北宋官窑同等品质的器物来满足典仪、陈设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经过不断的尝试,最后选择了位于今天杭州乌龟山的郊坛下新址,因为出品卓越,所以不断扩大规模。实际上,郊坛下官窑才是南宋官窑的真正代表。当今杭州将郊坛下官窑遗址博物馆称为“杭州官窑博物馆”是恰如其分的。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6张图片

在已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宋代官窑问题最重要、时间最早、记载最全面,而且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的就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写的《说郛》及《辍耕录》中收录了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逐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蔗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引自《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5期7页)此段典籍因是后人追述,应是泛指南宋官窑烧造了极其精致的青釉瓷器,油色莹澈,世人视为珍品。因从逻辑上推断,新窑如果不如旧窑,何需设立?更遑论让窑火百年不熄了。

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的区别与鉴定要点

由于南北宋官窑器在技术上具有传承性,它们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沫聚珠”。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沫”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官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沫”,还显现出一种比“攒沫”稍大一点的“聚珠”。珠比沫大,也就是说官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珠式的气泡比攒沫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沫聚珠”是当之无愧划分真假官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官窑釉质为乳浊釉 ,纯粹浓厚莹澈,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以纹形而称之有蟹爪纹、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官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觚、炉、洗、盘、碗、罐为常见。

北宋汴京官窑瓷的基本特征:

1、胎灰白,类似汝窑的香灰胎。

2、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等色。

3、造型多为祭祀、文房类:炉、瓶、尊、洗、盆、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

4、开片为蟹爪、冰裂纹,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开片纹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不开片器物应是该窑的极品,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

5、烧制方法,一般为垫饼支烧。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7张图片

南宋官窑的特征:

《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说明修内司胎体为微红色,釉色油润莹澈。

底足对比法: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等需多看底足。

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碱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如今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馆藏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北宋官窑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散落民间秘不示人。改革开放后收藏之风渐浓,全国各地古玩市场方兴未艾,拍卖市场也渐趋活跃,历经千年、在战乱、王朝更迭、政治运动之后幸存下来的宋代官窑(特指北宋汴京官窑和南宋修内司、郊坛下官窑)也逐渐浮出水面,浩如烟海的各色古物也难掩其卓尔不群的光辉特质,有心的收藏家都会多年苦心寻觅,逐渐归拢这些千年沉淀的无价瑰宝。是时候让这些瑰宝与故宫馆藏品一样,获得应有的待遇,得到研究与展示,以让它们在世人面前展现光彩,启示美的永恒真谛。宋代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鱼油般的釉层、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

四、南宋的其它几个类官窑(或贡御)窑口

 龙泉官釉瓷器

官窑,是国家机构的官府(宫廷)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或朝廷有了新需要,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

龙泉官窑瓷器就是典型的供御性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7年、1960年(此次未涉及溪口)二次对淅江龙泉溪口、大窑窑址展开系统发掘考研活动,得到了不少的考古资料。从两处窑址发掘出的大量青瓷片看到,开片瓷片仅占其中极小的比例,十分稀罕,开片残片历史堆积层极浅,由此说明此类产品的历史烧造时间较短;从开片瓷片的表象来看,此类开片产品制作精细,不论从瓷土淘洗、配比、拉胚,还是施釉、利器等诸多工艺环节,无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开片青瓷是龙泉青瓷产品中最为独特的品种。胎色灰黑,厚胎厚釉,紫口铁足,釉色天青通彻。釉层有开片,片纹多蟹爪断纹,具有宋代官窑开片的典型特征。

龙泉青釉开片青瓷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胎骨呈色深沈,发灰、发黑,质地致密而坚如金石,历经高火淬练而始成「铁骨」本色;釉衣晶莹剔透,釉质普遍玻化程度高,开片官气十足,气度华贵,工艺精到,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制作工序极其精繁。

关于龙泉开片青瓷的胎体选料分析,胎中氧化硅的含量比白胎青瓷少,约在66%左右,而铝的含量高达25%-29%,个别达32%,坯体根据器物身高,负荷要求,一般支撑点小的觚类器物坯体下部厚实。同时觚,尊等是模仿商周青铜器的陈设瓷,胎壁厚实给人以庄重之感。胎质细密坚实,由于坯料中铁的含量达3.5-5%,并用还原焰烧成,所以多数灰黑如铁,通称“铁骨”;少数呈黄色或砖红色,胎质松而轻,多气孔。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实验,窑址附近采集的瓷土矿研磨之后直接利用则胎体灰白,经过淘洗则胎体变黑,淘洗次数越多则胎体越黑。其中原理是淘洗时矿石中的硅类偏重成分下沉,而上层多轻薄的铝,铁类成分。可见黑胎类青瓷选料讲究,制料精细。也说明这类瓷器从原料开始就精细制作。

龙泉大窑和溪口都有烧造开片瓷的窑口,各有特点。溪口窑釉面干涩,开片均匀密实;大窑含蓄而内敛,器型按宣和博古图样,明显为贡御而作。

龙泉开片类青瓷琢器造型在龙泉窑青瓷比例中比无纹青瓷要丰富很多,而器型很多又以仿金银器,青铜器造型为主,所以采用模制印坯的生产工艺比较普通,由于造型要求严格,甚至于有些圆器如凤耳瓶,鸟食罐等也用模具印坯,再几部分黏接而成。瓶类,如白菜瓶,四方瓶,琮式瓶,六角菱花瓶等都采用两开模,分别印制然后再粘接合模成型。

而另一类,如葵口鬲式炉则采用三片模具成型,葵口鬲式炉有大大小小多种规格,直径从几厘米十几厘米,更有大的超过二十厘米的,但很少见。开片类青瓷印坯制作工艺复杂,如此也印证了这类瓷器不求产量只求精致。另一更显示其制作精致的地方在于有少量坯体薄如蛋壳却依然保持整体厚薄细致均匀。其印坯成型工艺如此高超,制作如此细致讲究,正是这类瓷器按贡御要求成瓷精美的本质特征。

龙泉开片青瓷完器存世极少,罕有传世、出土文献记载。图中所列均为内蒙东北藏友提供。《中兴礼书》记载:南宋中兴初年,京郊大祭,着临安府命,各府进呈青瓷礼器,其中就有龙泉瓷,而当时龙泉窑已经烧出薄胎厚釉的粉青产品,说明南宋早绍兴时期杭州尚未建置御用官窑,但同期龙泉瓷器已经进宫。凭此,也足以证明此类开片龙泉产品在当时就秉承了朝廷意旨,工艺上按北宋官窑做了改进,具有严格的使用对象、使用流程,绝非一般普通百姓甚至富贵权贵所能享用。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8张图片

南宋余姚窑

1994年发现的《中兴礼书》中有关南宋朝廷于绍兴元年和四年命令越州(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祭祀用器的资料披露后,人们便将“低岭头类型”的南宋窑业明确地归入南宋官窑的范畴,并谓之 “余姚(官)窑”。后来,人们对低岭头附近的寺龙口的同类窑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丰富的瓷片标本。余姚窑可分为乳浊釉和透明釉两大类产品。乳浊釉多呈淡天青色,釉面滋润,比透明釉略显肥厚,分多次施 釉,开冰片,与汝窑乳浊釉青瓷十分近似。另有青绿色或乳浊泛白的青绿色,即“艾色”。南宋早期,余姚窑烧造朝廷用瓷,它属于州府一级的官窑,烧制工艺受到北宋制窑艺人南下的影响,似汝似官似哥,但受到长江以南胎土的制约,使胎体更厚重,胎色更深褐,余姚窑瓷或多或少地烙有南宋早期朝廷“惟务简省”的时代印记。

余姚窑肥厚庄重的玉质感,不排除在釉料中加入上好的玉粉调配,釉质温润油泽,纯净莹澈。在瓷釉的开片上,不同于汝瓷蝉衣纹之细密开片,瓷釉在表面上随顺裂出的不规则的纹路,也即常人所说的炸纹,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纹片层层相叠,非一般瓷种只在釉面开裂出一些纹线,而是从釉面一直开到釉下,釉下所开冰片形似梅花,大小不一,层层相叠,观之如梅绽放,鲜活灵动,可谓美妙绝伦。

续窑与平江窑

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出土的一件铭有“修内司”等文字的荡箍,再度令有关“修内司官窑”的议论纷纷,荡箍是制坯工具陶钧上的一个瓷质耐磨零件,位于与转盘相连的套筒的下端。其上所铭的20多个字中因磨损只能清晰辨认的字只有9个——“……修内司窑……置……庚子……师……匠”,故无法知其完整的语意。南宋有两个“庚子”年(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和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

南宋 “庚子”年(1180年)已处南宋中期,据《云麓漫钞》(写于开禧二年(1206年))记载,在1204年至1205年间,朝廷设立了郊坛下窑。据此可知,1180年在凤凰山设立的窑场就是继内窑之后的续窑。此外,《云麓漫钞》在记述朝廷设窑时,提及处州“龙溪瓷”和“越州瓷”,可见当时临安一带已不存在官窑,即续窑未烧几年就关闭了,否则《云麓漫钞》不会不将都城内这么重要的官窑写入书中。

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发掘发现续窑的烧造规模不大。《垣斋笔衡》、《负暄杂录》均说续窑烧制的青瓷在质量上比不上北宋官窑、内窑和嗣后所设的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其在短期内停烧的原因是什么?最大的可能是适者生存。故续窑后被朝廷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取而代之。

《宋史》、《中兴礼书》等文献记述的各种情况表明,内窑约设立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前后,它由临安府掌烧,修内司为监督机构。事实上绍兴十九年(1149年)以前,临安府还安排了余姚窑、平江窑御用陶瓷器的烧制任务。元陆友《研北杂志》云:“宋绍兴中,秦桧修礼乐以文太平,用内侍邵谔主之,时方造玉辂及卤簿仪仗,百工皆隶之,谓之邵局,故浑礼仪器,犹铸谔姓名。”该记载,证明主管宫廷用瓷生产的“邵局”确实存在,而且印证了内窑设立于宋高宗在位时、即设立于“绍兴中”。在内窑设立时邵谔已在朝中已身居要职,是朝廷重臣。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典籍匮乏,今天已无从寻觅续窑和平江窑的具体位置,无从以窑址出土实物进行比对,只能从型制的时代特征,胎质的地区属性,釉色的时代和工艺传承,加上器物的老旧特征来大致判断续窑或平江窑的传世器物。

建窑(乌泥窑或建安窑)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乌泥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成兔毫之状。一些上品兔毫、银豪、油滴、曜变、满金釉盏器底刻有“供御”或“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建窑最出名的为油滴盏和天目盏,早年流散日本的建窑文物天目盏竟成为日本人的国宝,不由使人唏嘘。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员,曜变天目又是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天目的烧成虽然由艺人二次施釉的巧思促成,而完美的成品仍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银釉在高温下烧成的如目耀斑,在阳光下会闪耀出七彩光晕。

曜变天目釉的特点:在黑釉里浮现着大大小小色块或圆点,围绕着这些圈快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某些器皿的整体釉面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就仿佛是一只变色龙一样。建窑使原本沉闷单调的黑瓷纹饰因曜变色彩幻变而丰富华丽,显得生机盎然,凸显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与追求极致的审美风范,是工匠精神的杰出典范。建窑将各种呈色矿质釉料糅合成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在高温下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这层薄迎光就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这种叹为观止的高超工艺即使称为神赐也不为过。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9张图片

据史料记载,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天目这个名称由此得名。天目陶瓷难以烧制,关键在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偏差,极有可能烧制失败,而且烧制的作品由于温度的细微变化,形成的图案也千变万化,每件都堪称为「孤品」。天目瓷器中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一只顶级的天目盏,据说可以换一座城池。曜变天目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凝视一只精致的曜变天目盏,恍如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令人心潮起伏。曜变天目在世界陶瓷史上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珍品,弥足希罕。

《 大宋代官窑概论 》_第10张图片
古董抵押(广州信昶)

广州信昶艺术品抵押,真品即可,最高七成,欢迎咨询。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元岗横路天汇loft创意园c1-102

联系电话:1768841054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大宋代官窑概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