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培养个“刚需”呗。

我第一次接触“刚需”这个词是在初二,那会亲戚们在讨论房子,“刚需”频频从大人们口中说出,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傻傻的以为“刚需”只能与房子搭配,即使也知道“刚需”的意思是刚性需求尤指必须要做的事情或者要有东西,但就是压根儿没想到其他任何可与刚需有牵连的事项。好在我从小就有几个特别好的优点:善于总结、联想、做计划以及爱钱。于是,我就把刚需和钱联系起来了呗。

第一次刚需和钱的结合是在临出发上大学前的那个晚上。我妈拿出一叠现金跟我说:她将一次性给我一整年的生活费,如果一年过去省下的算我的,不够花的活该饿着自己想办法。拿着沉甸甸的一摞钞票,又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终于有属于自由支配的钱啦,害怕的是花着花着没钱了但一年还没到怎么办,毕竟从我记事起我妈说话算话的脾气一点都没变啊。

这时,做计划的优良品德及时上线了,我妈给了4000块(2004年的消费水平对于一个学生基本算巨款),时间期限是第一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暑假前(一般到6月底),不包括中间的寒假,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减掉来回车费花销500块,还剩3500元平均到9个月,每月约388元,然后平均到每个星期约100块,然后再平均到每天约14元。到这里,我心里有底了,并且财迷的优良品德上线了,我决定每天最多花8块钱解决温饱(那时我们学校食堂还有5毛一份的菜,最贵的土豆炖牛肉两块五,一两米饭两毛)。剩下的钱都先攒起来,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然后,我突然顿悟了,我为什么不把每天攒下6元钱当做现阶段的刚需呢?这是我第一次想明白并且摸索着去主动培养自己的攒钱刚需。在那个年代的我,粗浅的认为攒钱就是理财。每天只花6元钱的执行过程很难受很辛苦,好几次都差点功亏一篑。不枉我一直坚持,结果很理想,一年下来攒了1000多块。但第二年暑假回家,我故意表现的生活很艰苦,特怕我妈知道我剩余1000块后缩减我来年的生活费预算,哈哈哈。

这个把攒钱作为刚需贯穿了我整个大学和研究生时代,并且延续到了现在的婚姻阶段。2009年研二的时候,我跟老董领证闪婚。2012年我们婚礼。这三年期间因为家里老人生病我还读书等原因,家里基本没积蓄。婚礼结束后,我俩坐在床上数份子钱以及核算婚礼花销,最后盈余3万,是当时我俩的全部积蓄。这时,我财迷的优良品德又上线了,根据当时我和老董的收入以及家里的花销,我制定了详细的攒钱赚钱理财计划,详细的粒度基本跟大学核算生活费差不多,因为涉及的事项比较多,我还特别做了excel表来计划和记录,跟老董达成一致必须坚持遵守。苍天不负有心人,2013年我们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第一辆车和第一套房子。

在我一直把攒钱作为生活的刚需过程中,其实我还收获了很多其他“正确的刚需”,比如像最关键最核心的“耐心”。当有了特别想达成的目标时,每个人恨不得马上就要成功,做了两天没有明显的效果,就想要放弃,对着计划做了三天感觉痛苦,就想要换一个方法。几乎所有的半途而废,最终都是因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

你有什么样的刚需,决定了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有很多被动的顺着天性的刚需,比如懒惰、贪婪、嫉妒等。被动的刚需,只会让你被动的生活,结果不掌握在你的手里。主动的刚需会让你成为生活的主人,虽然过程中很困难,但至少让你掌握了主动权。在这里,从被动到主动,一定要深刻的明白“刚需是可以培养的”。

看到像我弟我妹一样刚进职场的小朋友们,每月坚持月光族,有情怀爱管闲事又爱钱的孕妇,不禁有点着急。特别用自身的有限经历,来一次倡导,何不先从培养自己攒钱的刚需开始,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慢慢成长,相信时光不会负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来培养个“刚需”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