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康永《别问这有什么用》

写在前面:这几天书倒是没怎么碰,但由于公众号要写个人原创作品,我的头脑里时常涌出想要写的话题或文字,也许这就是坚持练笔的好处吧。

我身边总是有很多人问我“这有什么用”的,比如我新买了林清玄的散文集,朋友会问,这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又不能挣钱;我在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同事会问我,这有什么用,本科学历还不是照样给别人打工;我想要考会计从业证,闺蜜会问我,这有什么用,你的工作暂时又用不到;我在读一本小说时,父亲也会问我,这有什么用,看书能得到直接收入吗?

我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长大,耳旁每天都充斥着“这有什么用”这句话。

但是别人说归说,我最后还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可我也并没有把别人的反对意见当做激将法,以激励自己一定要将他们认为没用的事做成一番事业,我做着他们觉得没用的事,然后,我依旧是一个没用的人,因为我并没有做出惊为天人的成绩来证明我要做的是对的。

蔡康永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中长大,也许是和经济基础、个人脾性有关,父母都称心如意地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他的父亲会带很多没用的瓷器水晶回家,只为个人把玩、爱好,他的母亲会让裁缝做出一套套繁复不一的旗袍,只为着个人独特的一点穿衣风格,他家会做出一大桌子菜然后倒掉,打着一圈又一圈的麻将,也只为了消磨时间。

人和人之间是不能比的,人与人的区别,比人和猪的区别都大。

我从来没见过我父亲做过什么没用的闲事,他做的事情都要带来收益、有好处才会去做,是人皆如此,但是我几乎没有见过他出去和朋友泡过一杯茶,听过一支曲儿。我母亲倒是喜欢打麻将,但是非要赌钱打麻将才玩,她说既赢了钱又消磨了时间多好。我见过她心满意足咧着笑脸回家,那是因为她赢了钱,也见过她一声不吭回家收拾家务洗衣做饭,那是因为她输得很惨。

我相信,我爸妈总是在我唱歌看书的时候问我“这有什么用”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年轻时候贪玩,只想随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什么都没做成,而那些听从父母话的——做生意的同龄人,小店开的风风火火,早入社会的发小,早早找到了人生伴侣当起了奶爸,只有我,要事业没事业,要男友没男友,捧着书籍当心灵鸡汤安慰自己,人生过得开心欢喜就好。我是欢喜了,我的父母愁的额纹一层又一层。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做事,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比处理问题时,有头脑的富人考虑问题永远都是以目标为导向,而穷人总是顺着自己的情绪东跑西颠,富人有头脑有钱,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初读蔡康永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感觉他说的是对的:“人生不是拿来用的,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但是当我读到文末,我是有点儿生气的,因为我们的需求本来就不在一个层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来说,也许作为一个知名的节目主持人、作家、设计师、演员、编剧、导演,他可能早就达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上,那他追求的当然是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赢得尊重,实现成就,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我超越,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很多人还停留在安全需求上面,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工作、家庭这些都是人们在困顿的生活中一直努力追求的,有的可能一辈子也实现不了财产的富足和安全,所以那些有着黝黑皮肤的农民一辈子兢兢业业,并从小教导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有用的事,要赚大钱,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那些高中时期反复背诵的政治学,非得等到自己亲眼目睹现实中的贫富差距,非得等到自己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挫折和不易,才会明白经济富足是多么好。所以我们才会没日没夜地跑市场、打电话、做方案、陪着客户敬酒、满世界奔波,为的只是能让自己的经济好一点,好一点,我们才可能在闲暇之余摆弄一下花草、翻一翻书本、弹一下吉他、唱一唱民谣。

也许,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思路和上一篇《夜雨谈钱》的思路有点不一致,这一篇重心在于要做人们认为有用的事,而那一篇重心在于要做人们认为无用的事。其实本没有绝对,我从来不会倔强地偏于哪一方面,我们既要做有用的事,为了养家、糊口、娶老婆,也要偶尔做做没用的事,偶尔顾及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兴趣爱好,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朝阳和阴雨。

PS: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往往都是觉得没东西写,写不出什么,但其实只要自己心静神明,坚持下笔,写着写着就有思路了。想要点写作建议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沈十六的《写作是一件长期坚持的小事》,我也是深受启发才决定坚持练笔的。所以你看过的每篇文章,每段文字,你以为你自己忘记了,其实还停留在你的潜意识层里影响着你,说不定哪天哪件事你就把它触发了,你才会知道读书不是没有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蔡康永《别问这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