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啥?是铡,也是闸。

仪式感是啥?是铡,也是闸。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文/傻狍子

1.

火腿和松露领证回来,说把结婚证拿来给我见识一下。看到红本内页里的红底双人大头贴,我的心情很清爽,心想:真是为民除害,大快人心啊!

开口感叹的是:“你俩太配了,不错!婚礼日子定了吗?”

"没有婚礼。我俩能抽出时间领证是因为闺蜜前天结婚,正好需要回趟青岛,才想着顺便把证领了吧。婚礼肯定是不办的,费半天劲让人撞门接亲,接到了去饭店,俩人站前面,像耍猴一样,还一起啃个苹果,做个什么互动游戏表演给那些人看...... 我可受不了。火腿妈妈老家那边可能摆点酒席,到时候我们俩回趟家露个面就行,我和他妈妈也说好了,吃饭就是吃饭,千万不要什么结婚典礼,敬酒什么的想也不要想。我也就穿一套简单点的礼服,听说有的新娘一个典礼换三套衣服,我可受不了。”松露一口气说完。

当有人把你想说但不敢说,或是不会表达的话说出来,那真的比为民除害还要大快人心。

有段时间看多了赞颂仪式感,推崇一个庄重的成人礼,一个美好的婚礼的文章。我开始尝试说服自己喜欢这些仪式,给生活添些仪式感。

但又总觉得别扭,一想到大家一起喊口号的样子,和恋人在众人面前说情话的样子,抵触得很。我用意志力抵抗这种自觉别扭的心态,争取向“正确”靠拢。

直到听松露说了上面的那些话,虽然之前总是和她们两口子闹不愉快,但突然觉得遇到了上辈子的灵魂革命友人。

一个人犯错,一个人罪恶,那种烦闷和内疚常常挥之不去,当有人和你一起罪恶,那种烦闷和内疚就像个屁一样轻易消散。

静下来想一想,趋之若鹜的东西总有它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正面意义。比如公务员,比如互联网,比如丁克,比如去西藏,再比如仪式感。

2.

仪式感究竟是什么?它的正面意义在于哪里呢?

仪式感应该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多数是作为工具发挥作用。就像人们不是为了祈祷而祈祷,而是想通过祈祷来抚慰自己,坚定信念一类的吧。

我所理解的仪式感,一方面是铡,另一方面是闸。

铡就是铡刀,不同类型的铡刀可以做不同的事,可以切整版的寸照,可以切猪骨头,可以切树枝。总之力道勇猛,手起刀落,切缘清晰少有粘连。

仪式感是这样一把铡刀。

古时不同部落或宗族之间歃血为盟,大家聚在一起,把鸡血或狗血涂在嘴唇上,或是共饮鸡血酒或狗血酒,仪式开始的时候是提起铡刀,仪式结束,是按下铡刀。

从此双方的关系在时间的维度上被切割,此后,盟约关系建立。这一刀,让参与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订立了盟约这件事,再一次提起盟约,各自热血激荡,愿意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时间,技能,生产资料亦或是杀敌的勇气,去履约。

不涂鸡血,不饮狗血酒,这一天和其他千万个普通的一天没有分别,人们难以建立心锚,难以激荡起热血。盟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不那么值得信赖,不那么神圣了。

婚礼作为仪式的一种,也是一把铡刀。

在众人面前,互表心意,许下承诺,婚礼开始之时,是提起铡刀,婚礼结束,是按下铡刀。

从此双方的关系在时间的维度上被切割。这之后,两人有了契约,生活被捆绑在一起。这一刀,让两个人都明确了他们各自增添一个身份属性的事实。

再一次提起结婚,哪怕是婚礼一个瞬间在大脑里的回放,都会提醒着两个人,你订立了契约,要履约。

这个契约如果规定了你只能和这个人传递基因,那么即便你看到另一个看起来更值得被传递基因的人,也不可以,除非解除契约。

有人在婚礼上落跑,就是怕这把铡刀。

这一刀切下去,和时间一样,都是不可逆的。解除契约,重新订立,那是新的契约,不是重来。

能不能重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待一件事的态度。

有人恐婚,绝大多数不是恐惧婚礼上这几个小时,长这么大谁还没上过台呢。怕的就是这一刀下去,那个不能回头的后半生。

3.

这一刀简单地砍下去,人们往往容易忘记,容易视觉疲劳,每次一样的刀,刀柄,刀把颜色也不变一下,前面没铺垫暖场,后面没热闹收尾,这样的仪式一样让人没有安全感,觉得少点什么。

于是人们给刀把扎上大红花,给放铡刀的台子镀上光滑的金属,周围立上栅栏,给操作铡刀的人穿上奇装异服,再配上音乐,叫上更多的人来观看。

越复杂,仪式就显得越重大,越神圣。

仪式本身没那么重要,我们相信它是重要的,能带来吉祥的,有美好寓意的,就好。

只有我们相信,仪式才有意义。

只要我们相信,仪式就有意义。

4.

仪式也是闸。

被同学逼到墙角抱头蹲下唱东方红的时候会有爱国之心在胸腔涌动吗?

如果不是全校同学聚集在操场上,看着红旗升起,听着喇叭里放出的前奏,你会郑重地从头至尾唱完一首国歌吗?

有了仪式感,有些话,不好意思说的话,就终于能说了。

5月20号了,终于能和女神表白了;

6月1号了,终于能公开撒娇卖萌了;

母亲节了,终于能和妈妈说我爱你了。

开闸放水是件爽快的事,但闸门不能随意开闭,长流的就变成了细水,关一段时间续满了,水就气势恢宏地倾泻出来了。

美国的小孩子每天回家进门就拥抱,平日里表情立体又多变,所以电影里要拍出情谊深厚的一抱和异常戏谑夸张的表情是比在中国有难度的。

因为在中国,常常是刚张开手臂观众就热泪盈眶了,挑个眉毛就觉得表情夸张得不行,因为生离死别时才拥抱一次,过一次节才说一次我爱你,因为毕竟平时面瘫惯了。

就像极少给人正面评价的人一旦开口夸人,这夸奖的分量就重得了不得了。

5.

每年生日的时候,眩日会发来占满屏的文字消息祝福,句式比较长,用词看起来是斟酌过的,还比较文艺。其实我们平时都很粗犷,偶尔细声细语地说话是为了不让别人听见。

去年我也收到了,读了四五遍,像往年一样感动,感叹说:咱们这么说话我倒真不觉得矫情和肉麻呢。

“只是借着节日,说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罢了。”看到这句我愣了半个钟头。

虽然我那么认同松露的“婚礼是耍猴表演”的理论,但昨天参加巍巍的婚礼还是感动的很。

那个样貌和讲话都萌萌哒的男生,可能不会每天都对巍巍说:遇到你之前,我的生活只有黑白,是你给我的生命增添了色彩。但在聚光灯下,在这个叫做婚礼的仪式上,他说得很认真,一字一顿。

就像上学的时候让我热血沸腾的升旗仪式里奏出的国歌,巍巍给她先生唱的那首歌,没有伴奏,也动听极了,让人觉得心里的那个卷起来的毯子在晴天空旷的草地上舒展开来,上面落满了阳光。

6.

可能我仍然不能彻底看透仪式的意义,但我已经不纠结于到底该不该追求仪式感了,毕竟它是铡,也是闸,就是个工具而已,生活需要这个工具,那么就来点仪式感,遇到有些事让自己真的抵触仪式,就用别的工具去实现好了。

所以我继续在日记本上写任务清单,做完一件事画一个勾,每画一个勾,都像用铡刀切割了一次,刀左边的人生,无论是羊肉串还是洒了的牛奶,那都是过去的人生了,而下去的每一刀,都提醒我:It‘s over. Just move on.

所以我仍然愿意体会节日的美好,欣赏那些绚烂浮夸的装束和庆典,细读那些拗口生涩的赞颂诗句,感动于那些等到特定的一天才能说的话,因为这些所谓虚无的形式给了我们体会生命不凡意义的一个契机。

只有我们相信,仪式才有意义。

只要我们相信,仪式就有意义。

你若需要仪式感,就来点仪式,打开闸门,按下铡刀,热血沸腾地去继往开来吧。



傻狍子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仪式感是啥?是铡,也是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