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债

读了两篇文章,其中都提到了技术债:

技术债,迟早是要还的 -- 《ScrumMaster精髓》第八章技术债读后感

第八章 技术债

好文,赞!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欠的技术债,也同样需要还。关注焦点在于技术债怎么还,还债方式,和还债的条件与成本。我从另外几个角度看下这个问题:

一.看产品给用户的价值输出形态:

像商业软件(OA类、OFFICE、ERP之类)或现在的部分云服务模块(开放API,或对外开放的SDK),这种提供给用户的就是以软件或某些模块为载体的形态;他们对于还技术债的诉求很高,这些软件实体或模块一旦项目立项或安装出去,可能开发与升级的周期都比较长,在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是稳定的,不需要调整或变化;软件载体本身承载着给用户所输出的价值,必须做到可用、健壮与高可靠;一些提供OA、金融客户端的传统公司对这一点诉求很高(虽然实际产品一样存在问题);

二.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生命周期:toB类的和toC类产品相比,toB类诉求更高。相比toB类长周期的产品而言,互联网化的toC类产品需要不断的跟进当下的趋势与热点,在不断的运营和调整,本身可能会欠更多的技术债(如Mobike单车紧跟热点的运营,忘关锁账户欠费两千万的int整型溢出问题),而toB类的产品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不需要做调整;某些功能的生命周期而言,toB类的无疑会更长久,更值得持续性,长期的投入,少欠技术债;

三.看公司与业务阶段成熟度:

(1)对于萌芽期的初创公司或新开辟的业务线而言,往往是在快速冲刺和产品DEMO与商业模型验证阶段,会欠一定的技术债,但换来的结果是公司以极低的成本,快速获取资本支持,并快速试错,验证商业模型,这时候,欠技术债就节省了成本;

(2)对于发展与快速扩张期的公司而言,欠技术债也是正常的,只是不想萌芽期那样债台高筑,而是夯实基础,基础模块层债务已偿还,欠的只是业务条线快速扩张的债务;

(3)再到一定规模,成熟期的时候,往往资源不像之前那么短缺,人手齐全、产品形态与业务模式稳定,这时候,就认真考虑偿还所有债务就显得比较急迫了。当资源具备条件,较大的新需求或设计调整相对较少,产品技术架构与技术选型已经可用,团队成员技术能力栈得到沉淀,人员有一定积累、项目运作模式成熟时,逐渐去调整模块,一点一滴的优化与重构,持续Rebuild、Rework,持续不断地做技术更新;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债务欠得太久,利息太多,一直没还,没有跟上行业/市场/用户的需求,那么可能会慢慢就衰落了。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适度的负债率,也是健康的,不足为惧。企业有负债,个人有负债(大部分人的房贷),技术同样有负债,在一定的环境下,合理的负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

综上,在合理的阶段,做合理的事情,分期付款偿还技术债也是种不错的方式。

补充:

写完前一部分,看到了这篇文章(第八章 技术债:http://www.jianshu.com/p/3e65ab375cb9)

在这篇文章(作者:王子君2017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e65ab375cb9)中最后给出的这些指导性方法:

"依托于一套自动化构建系统,以代码提交作为触发条件,触发若干项活动自动进行,如单元测试、全局变量统计分析、圈复杂度统计分析,内存碎片分析等。每项活动进行完毕,构建系统自动在缺陷管理系统中登录相应问题,并用特殊标记标识,促进开发团队解决。以代码提交作为触发条件,把开发团队编写代码的活动与检查代码的活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成熟的开发者再也不会忘记,也无法敷衍这些活动,从而使技术实践落到实处。"

这个确实是一条方式,而且笔者曾经有过2年多这种实践。基本思路趋同,但细节有差异。总体来看,这种方式有优点,带来的质量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但也有一定要求和门槛。当你引入CI之后,在其中获取到这些"单元测试、全局变量统计分析、圈复杂度统计分析"之后,可以通过规则与数据方式,对开发团队的代码质量进行评估,对于基础代码规范提升是很明显的。该方法能够使得基础的类和函数方法优化,并且从基础代码与设计层面减少耦合,规范函数见调用,从代码级别做到了规范化;建议有条件的团队可以尝试去做,至少在标准与规范化方面会有提升。但是,这个也不是100%完美的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举几点:

1.该方法中要做到单元测试,而对于单元测试主要会从覆盖率角度统计,但部分mock的可能需要耗费的成本较高,比如涉及到系统底层与硬件驱动层(以前遇到过与分布式存储跨设备网络虚拟化与qumo与内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部分场景做这种统计之后,可能需要团队重新修改类Sonor统计规则(比如前端单元测试自动化);

3.部分场景所需要做的单元测试,可能所耗费的成本,远高于实际业务代码实现好几倍;

4.产品需求与UX设计修改频繁,但代码交付周期不延长的场景,需要慎重考虑;

5.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部门或组织架构调整,团队成员变动等非技术类因素等需要考虑;

在具体工程方法中,我曾经只实践过TDD、BDD、SBE、Scrum、Lean,个人觉得觉得CI+SBE+Lean配合起来的模式还不错。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很多方式,比如,我们会听说很多模式,常见的Waterfall、Iterative、RUP、PDCA、Agile等等,层出不穷,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新概念新方法出来;但是,方法学值得研究,适合自己团队的才是最好的。一切的模式,最终都一定是结合自己团队现状的改造和引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轮子不冲重造,但方法学可以改造性的引入,打造具有符合自己团队特色的最优主义开发路线,是最好的;

我们可能会做很多尝试,最后又回到原点,重新去思考。努力做过几次实践之后,会发现,一定是会有收获的。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听过无数道理,却还没过好这一生。

王国维先生讲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适用于人生,同样适用于技术债。


关于技术债_第1张图片
如果开发语言是一把刀

回到核心诉求

工程领域,选择什么工具或者语言、平台,就像使用什么兵器一般。之前看到过有些技术朋友将开发语言比作兵器的文章:

如果开发语言是一把刀:http://www.csdn.net/article/2012-02-21/312118

如果把编程语言比作武器:http://www.cnblogs.com/Wayou/p/if-programming-languages-were-weapons.html、

比较Perl、PHP、Python、Java和Ruby 【转载】http://www.cnblogs.com/DDark/archive/2011/12/07/2279196.html

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曾在石壁上写到:"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所有的工程学方法,以及我们所使用的第三方工具,开源插件,都是各种刀剑,好使的工具,就可谓是一款玄铁重剑。若玄铁剑在手即能取胜,玄铁重剑使得越好,便可大杀四方,提高工程质量。

能达到剑魔“木剑胜铁剑,无剑胜有剑”之境,如同扫地僧一般功力,轻风拂手,才是上上成功夫。

当然,扯得有点远了。

最终,我们还还是得回到具体人和事上面来。再简化一步,毕竟,人才是一切的核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技术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