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

[利申:文中介绍了个相关网站SnapStars,创始人Jacob Catalano算我私人朋友,属于一起在荒野里烤过棉花糖的交情(说起来我负责的只有吃,不过这到底是什么交情...)]

阅后即焚

如果可以简单地把创业公司分成两类的话,一类属于“又一个xxx”和“某地的xxx”这样的模仿者,另一类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

Snapchat基本可以归类到后者去。

它出现在恰好的时候。

其时Facebook成长到过于庞大,原来属于大学生的联谊社交网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侵入。那些本来就有些夸张的,用来博取朋友注意和点赞的照片们得到了来自家长的不必要的关注。我还记得某次凌晨一两点和俄国室友参加一个party时,她上传的酒瓶合照在十几秒内就得到了她爸的评论,跟着响起的就是来自乌克兰边境的长途来电。

除此之外,社交网站上留下的印记也难以磨灭。大学教师甚至要公开地告诉学生们在投发简历前对自己进行搜索引擎检查,看看有没有任何不那么专业的照片或者失当发言会毁掉自己的形象。

就在Facebook不仅庞大臃肿还容易造成祸端的这么一个时候,Snapchat出现了。这个发出的信息阅后即焚的设定一下子笼络了一批年轻人的心。 尤其是在老一辈(换句话说超过三十岁)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

焚毁、私留与反窃取

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_第1张图片

(photo: SaveSnap Screenshot)

在十秒后自动销毁信息的设定实在是满足了年轻人的需要,不能白醉一场,不必为今后的后果负责,父母辈无法理解的功能,发送都带着加快心跳的跨线刺激。这些急于证明自己和伙伴们站在一起的少年们终于有了个好好秀大胆的机会。

不过,就像它的第一批狂热粉丝和支持者是典型的疯狂年轻人一样,它的第一批规则破坏者也来自这一群人。

基本上就在Snapchat开始流行不久,各种破解它这个自动销毁的基本功能的方法就出现了。除了每个人都知道的截屏(但是会被对方用户知道),用另一个手机拍照保存之外,操作简单面向大众用户的第三方应用也纷纷上线。电脑玩家的网站上还会分门别类地比较这些保存Snapchat信息的应用的优劣。

用你的Snapchat帐户登录SaveSnap, Quick Save吧,你可以比你的朋友们多走一步,保存所有想要保留的记录。

这些应用的副作用在去年十月前后集中爆发,也就是Snapchat的大量大尺度照片外泄事件。 Snapchat官方对此的后续说明是,这是黑客针对第三方应用(比如SnapSaver,那次事件后下线,至今还未能重新上线)的攻击,并且告诫用户不要使用第三方应用登录。

但这就像今年初国内的万能钥匙话题,对隐私的掌控权不在自己,而在对方有没有安装这类应用上。而他们之前一些自身的漏洞,比如没有如宣传所说从用户设备彻底删除照片等,也遭人诟病。

Snapchat的人在之后加强了对隐私的控制。通过技术手段阻止Snapchat用户在本机上打开涉嫌保存图像的第三方应用,同时提高了对安全方面的注意,除了在自己官网上关于安全问题的透明报告(snapchat.com/transparency)外,还有:

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_第2张图片

举例来说,这是他们在安全漏洞平台Hackerone上的页面以及漏洞赏金计划。在下方说明里强调了他们着重关注“Authentication or authorization errors that could lead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r account compromise among others”这一方面。

另外Hackerone在拿到融资后发展不错,老牌社交网站Twitter,视频网站Vimeo和在国内受到年轻/情怀一代追捧的Airbnb都在上面建立了公司页面和漏洞计划。

用户和公司的默契转型

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_第3张图片

(Introducing Snapchat Stories)

在对抗着各种保留用户图片的第三方应用的同时,Snapchat并没有陷入自身的光环陷阱。他们他们看起来并不打算做一个小众的,只和销毁信息有关的应用。

在2013年下半段,这家公司推出了Snapchat Stories。简单形容,就是直接将原来信息保留的10秒延伸到了24小时,同时允许用户公开贴出自己的视频图片。过去你只能收到来自朋友私下分享的刺激照片,现在你可以在时间流中看到他们今天公布的所有视频。

对,基本就是个每日有大量更新的Facebook,所以基本就是Facebook(难不成你还会看别人一天前的状态?),或者排版上更相似的微信朋友圈。

这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显而易见的背叛,毕竟它背离了原来的私密和即刻销毁特征,将包括时间和对象的一切都放大了。

但反对声并不大

如果你平时有注意到那些年轻人在谈论和开发的附属应用的话,或许就能明白,主要用户和公司一样在期待这场转型。

在被阅后即焚的设定吸引的潮人们带着追随者涌入后,Snapchat已经一步步变成了青年市场的大众应用。也就是说,使用者开始期待他们能在其他社交工具上得到的东西——和同伴的感情维系,自己的形象打造,以及发掘适合聊天的话题。

显然,一个新奇但简单的阅后即焚框架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Snapchat Stories在推出后已经成了这个应用最受欢迎的部分。同时,帮助发掘平台上有趣对象的第三方应用也开始出现。Snapchatters,Snap Stars,用户们的视频不仅不会迅速消失,还能让他们快速成名了。

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_第4张图片

(Snap Starts)

看起来这是个远离初心的转型。以阅后即焚起步的工具不断地向其他社交前辈学习,逐步取消原来的限制,添加越来越多繁杂的功能。同时,被不落把柄吸引过来的用户们开始渴望留下印迹,打造形象。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可以被看成双方同意的向本质意义的回归。不管原来的功能有多新颖,它在本质上还是一个面向青年的社交工具。

其他

当然,这家公司做出的改变远远不止增加Stories这一点。

他们有为媒体和品牌提供内容推荐的Discovery,虽然后来的品牌广告又在近期下线了。还有非常惊人的创新——支付服务Snapcash,虽然因为和深入人心的阅后即焚功能冲突太大,被网友各种吐槽。

近期,CEO又出现在HBO热门喜剧硅谷(Silicon Valley)的第二季第一集。虽然很难说这种在剧中葬礼上打硬广的行为对公司形象有多少帮助,但至少带来的关注是不可忽略的。

说到电视剧,非常残忍的是他们的自制剧《 Literally Can't Even》第二季也要回来了。这部以名导继承人和专门为移动端定制为卖点的短剧看起来是公司的又一奇特创新,可惜的是播出后恶评如潮。不过从还有第二季看,Snapchat并没有放弃在自制内容上的努力。或许假以时日,这真的能成为他们和其他著名短视频或视频直播应用(Vine, Meerkat)竞争的突破口。

但在那段时日过去前,他们还要打破另一个魔咒。一个可以理解为“社交产品成主流之时就是低龄用户逃离之日”的魔咒。在它之前,Myspace和Facebook这些曾经年轻过的社交网络都已经遭遇了这种打击,而现在,它也走上了主流的光辉之路。

------

全文完

注1: 我当时抱着支持科技创新的心情坚持看了两分钟《 Literally Can't Even》。它和自制剧成功代表作《纸牌屋》之间大概隔了若干部《Mean Girls》的距离。

注2: 关于篇首提过的烤棉花糖。我们是用篝火(明火)烤的,理论上用炭火比较安全健康。另外烤棉花糖标配是饼干和巧克力,棉花糖不可以太小,饼干最好用原味的cracker。 话说这真是篇科技创业类的文章。

[注:本文于4月21日通过公众号发布(链接为原文)。 目前正在往这里搬的是过去的文章。微信用户可以关注钛点(taipoint)的公众号,非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档案(在逐步建立中,话说我真的有在认真建立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Growth of Snapchat | 来自公司和用户的默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