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上学期间勤工俭学时,我去过韩城。那里的农村,有些村庄的人家住的很分散,马路边上靠近小山坡的向阳位置是最受欢迎的,三三两两坐落着高大的院落,沿山坡而建,与山坡搭配的天衣无缝,非常漂亮。

守望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一路上,每隔百八米的样子就会看到一两户人家,近似方形的院落,高高的院墙、高大厚重的铁门或者木门,车可以直接开进院子里面。粘贴在门顶和两侧的醒目的磁砖上镶刻的对联透露着主人对和美生活的向往。你坐在车上绝对看不到院墙和门里面的情景,顶多偶尔听到有狗懒洋洋的吠叫几声。

看到这些高大的院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邻居王奶奶家也有个很有乐趣的院子。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人生最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院子的围墙是泥土夯砌,顶上盖着密密的手制瓦档可以避免雨水打湿腔体。院墙朝北的一面有一个门楼,建筑样式有点像简单的塔楼。楼下面是通往院子里的黑色木制两扇对开大门,楼上面也是用木材搭建的平台,可以晾晒粮食,夏天也可以躺在上面乘凉。院墙内有一块菜地,夏天的时候可以捉飞舞在瓜藤上的萤火虫玩,墙角处的葡萄藤、鸡舍、果树、耕地用的工具都是很好的玩耍工具。听大人讲,当时的农村,能修的起这样的院子算是很了不起了。

与韩城的现代庭院相比,王奶奶家的院落显得非常的简陋,色调也显得很土,但是这样一个院落仍然给我和小伙伴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塑起了王奶奶一生守望儿孙的丰碑。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王奶奶总是不时向门前的小路看去,就连吃饭都喜欢不时超那条小路看一看,似乎在等待什么人来一样。这条小路是通往城里的近路,比走大路少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平时乡亲们进出城都走这条路,从家里翻过小山就可以乘坐路过的进城的班车了,特别方便。

后来家里修了现在的这个院落,王奶奶吃饭、歇息、聊天、乘凉时就座在门墩上,但仍然改不了守望那条小路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陪她走到人生的终点。

听妈妈说,早在她的儿子王叔叔去县城上学的时候,王奶奶就有这种习惯了。后来王叔叔参加了抗美援朝,这一去就是两年,王奶奶更是对那条小路望眼欲穿。王叔叔复原后去了四川一家军工厂工作,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王奶奶的守望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可是谁晓得她有多少个难言伤心和失落。

守望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王叔叔短暂的回来探亲,王奶奶总要在山的那边去接车,对于她来讲,这就是比过年还重要还高兴的事情。王叔叔人很好,参加工作前,每次回来都要带很多糖果,王奶奶就站在堂屋里喊到“小兔崽子们,都快进来吧,来吃糖!呵呵呵呵”,守在门楼外面的小伙伴听到王奶奶爽朗的话语和笑声,知道可以进去吃糖了,便争先恐后的跑进院子,跑到堂屋里去抢糖吃。

王叔叔参加工作了以后很少回家,回家的日子更加变得不确定,但是王奶奶每次和妈妈聊天,总是显得那么坚强、乐观,她从不抱怨。直到王叔叔都退休了,每次回家时,王奶奶还总是要去迎接,不过这个时候她只能扶着门框,需要很努力才能看清楚了!

我曾想,希望能有个画家帮我构筑这样一幅画,画名就叫《守望》:远山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小山路,山路这边小河上跨着一个简陋的独木小桥,离桥不远处有一个小院落,里面满是青葱的青菜、瓜豆、果树、葡萄藤、鸡笼、牲口棚,还有一些飞舞的蜜蜂和蝴蝶,房顶上还冒出袅袅的炊烟。院落的楼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扶着门框,守望着路的那一边。底下还有一首诗,诗名是《游子吟》。

守望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