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舜
无论如何,在上海的西边最核心最具有未来性的存在是“虹桥枢纽”,而虹桥枢纽里面最核心的硬件存在的就是虹桥交通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
【合格线】
平心而论,由虹桥机场和虹桥站组成的空陆交通枢纽,无论是战略布局还是软硬件管理,都可圈可点,至少没有太大的疏漏,堪当西上海出入门户主角之重任。
【任重】
但是,国家会展中心呢?
定位:国家会展中心以突破性的设计和完善的功能,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面向全世界,努力成为服务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服务国家商务事业发展、服务上海市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重要平台。(摘自国家会展中心官网)。你身上不但承载着一年一度的面向全世界的国家战略层面“进口博览会”,还承担着大大小小无以计数的商务展览,与虹桥枢纽一样,你也要面对着国内外无数商界人士和民众的考核。
【道远】
一、进场——难以承受之蒙圈
自打国家会展中心试运行至今,本人至少进入会展中心参加活动10次以上,每次的感受就是2个字——蒙圈。
那有人或许会置疑本人的方向感,那是你个人的问题,其他人或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就我本人而言,多年来在上海所有的会展场馆,除了国家会展中心,从未出现过迷失方向,不知自身所在位置的情况。即便是浦东新国际会展中心这样的大型会展场所,都是清楚明了,从不用询问方位问题。
那么这种蒙圈感受我不知道是我个人方向感问题,还是大家共有的感受。
如果是大家共有的感受,那么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
1 在硬件方面:
比如总体设计规划问题——超大型的公共空间的环形布局设计,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否存在问题?在设计论证环节是否有做过很完整的动线模拟体验论证?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即便是上海南站、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如此浑圆的大型建筑,也是井然有序,毫无违和感。
但是不可否认,国家会展中心的外观是宏伟的,气势磅礴,或许这种面对四面八方的气势是必需的,那么,没关系,我们就认定这个理念合理。
2 在软件方面:
即便是硬件设计为了符合某些主题需要,非要是这样的设计,那么由此形成的动线管理难题,一定是需要有专业的动线规划管理顾问团队或者技术团队,来帮助实现展馆内自我的定位和自我动线导引设计,以期实现参展方和观众的最高效对接。
实际,这未必非常难实现!
毕竟,上海有相当成功的案例——2大机场,几大陆上枢纽,还有浦东新国际会展中心,都非常成功地演绎了合理管理大型公共空间及人流导向的课题。
3 另一种可能:
除非,展馆管理层没有意识到目前的动线管理是有严重问题的,反而觉得在加派了现场很多辅助人力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参展商、观众都很满意,体验很好!
如此,无语也!
二、撤场——难以承受之焦虑
今日进入地下停车场C区停好车后,习惯性地拍了一张现场照片,以便回来能找到自己的车,谨慎的我,回到地面后,又拍摄了地面出口的照片,不放心,又环拍了周边参照物,真是不自信到自嘲的程度。
但是 但是 但是... ...
回来居然完全找不到回来的动线,或许,动线是单向的,没有回头路,好吧,也承认其合理吧!
只是悲催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即便是回到了地库C区,还是找不到自己的车位,用感应呼叫器寻找无效,我找到现场工作人员,让其协助寻找,结果热心的工作人员一看我拍的照片,也彻底蒙圈,说拍得不清楚,我说这是高清图,只是,偌大的C区没有再分区,导致无法定位到具体的分区域,无奈,按照工作人员的建议,继续逐一搜索。
找到车后,居然在寻找出口的时候,又被考核了一次智商,每到一个分岔路口的时候,都会面对2个不同的出口选择P3或P4,没有方向和远近,如果你果断选择P3,兜一圈发现出现了P3和P2的选择,当你继续选择P3的时候,你发现居然又兜回去,因为没有明确的动线方向或参照标准。突然,产生了一种迷失在岩洞中3天,即将粮尽电绝的恐惧感。
地下停车场内这种不专业的目视化管理水准,正好契合了上面展馆内落后的管理理念——“没事,他们(参展商和观众)应该知道,不知道可以问的,我们现场有人”!
我从决定离开展馆参观现场开始寻找出口,到开车离开地库,花了整整45分钟。以至于我原定15分钟可以离开的计划彻底泡汤,严重影响行动效率。
15分钟——45分钟,这个也算真的“道远”!
【爱之深 责之切】
因为太重要,因为太在乎,因为太爱了,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城市、自己国家的名片... ...
因为,经历了多次焦虑,未见太明显改观之后,以笔记方式记录下来。
我相信,如果能充分认识到,国家会展中心的展览动线管理、目视化导引管理问题,是掣肘整个项目体验的大问题,此事就基本能解决了。毕竟,我们国家不缺解决问题的人。
与国家会展中心存在的动线管理、目视化导引管理问题同时存在的其他众多问题,其实质也一样,只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那是问题,而非没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