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客户同一课题的两次教练案例看“术”与“道”

2017年2月至7月,我负责给一家准备上市的民企集团采购经理提供一对一教练项目,共10次一对一教练会谈。本文要分享的案例分别是客户的第四次与第五次教练会谈(*本文征得客户同意。在此隐去客户姓名与公司背景)。

困境难点:第四次会谈时客户提出课题“我如何让工程部的工程师们重视并配合我负责的XX系统标准化项目?”,这是当下令她非常苦恼、焦急却无从下手的课题。

创建觉察:我感受到客户 “我执”意识强烈(描述时听到强烈的个人主观想法),负面情绪强烈,于是从意识层面支持客户从“自己&他人”不同视角探索对课题的认知,创建客户对自己更深入的觉察、向内看,看见其“我执”所在,从而收获到“我保持平衡才能让事情去向更有效结果;找方向胜于干着急”等清晰的觉察,从而设计了相应的新对策。

深入觉察:第五次会谈是第四次会谈后两周,客户提出与上次一样的课题,我核查了过去两周客户的近况,听到其从上次会谈中收获的新认知已帮助她在两周内工作中能放下“我执”,并实现主动倾听他人想法,同时我又核查了客户上次会谈后的实施情况,感受到她已经能站在他人视角思考,理解他人想法、困难、意图。由此我决定这次会谈在潜意识层面,支持客户在同一课题上创建关于自身更深入觉察。深入内在的教练过程中,客户看到更多的新觉察,由此带来的高能量设计了新行动。


第四次教练报告:

1. 目标: 三个月内让工程部工程师配合XX系统的标准化进程,并实现以下成果:

1.1 **数据准确率从现在的78%提升到85%,手工干预数据从现在的4分减少到7分;

1.2 系统平衡方面,我将实现与工程部三位经理及工程师每周一次沟通(正式会议或一对一沟通),我提供数据给他们,就当下改进点达成共识;

1.3 **准确率实现95%。

2. 现状 3分。表现:部分工程师配合进程,共识少(满分10分,全体工程师100%投入并达成成果产出)

客户认为的障碍

2.1 工程师们的意愿平均在1~2分,(满分10分,即100%高意愿)

2.2 工程部经理们忙于做业务,对此**系统标准化的关注度在4分(满分10分,即100%关注)

2.3 工程部主管们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练解读】谈及第3个障碍时,客户主观意识与情绪强烈,我感受到客户对工程部主管的角度存有盲点,要支持客户客观、清晰地看待这个障碍,于是,

3. 创建客户觉察并制定新对策

教练提问:“您与工程部主管最大的不同是?”,客户回答简要记录:

客户:清楚知道标准化的重要性;接受这个新项目;想打破推行中壁垒;这是必做项目。

工程部经理:项目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不知哪个最重要;对新事物的适应性/学习力不够;与采购部对立,认为采购部设框框(规条、限制);这是额外工作。

【教练解读】随着客户&工程部经理的不同视角在不同思考维度的展现,客户的描述逐渐客观、事实为主,情绪较先前缓和,我在此暂停了思路的延展,再次创建觉察:

教练提问:“为什么谈障碍时与谈 “我与主管们最大不同”时,您都说过工程部主管的状况,而后面这次谈时尤其是AHA那部分,您更深入真切地看到了问题核心所在?”

客户回答:“我太结果导向了,我太想要实现我的目标。”

【教练解读】这个“我执”的看到,实在是太棒了!客户的觉察力很厉害,能一眼看到核心所在,为了支持客户更清晰地感知其“我执”对他人的影响,我邀请客户打了个比喻,其比喻是:好比小时候妈妈(好比客户自己)盯着孩子(好比工程部同仁)写作业(完成X系统标准化)。

之前教练会谈里客户谈过小时候做作业时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有些负面情绪积累,客户深知被盯的痛苦与无奈,今天这个比喻浮现出来,形象地涵盖了客户自己与同仁在此项目上的不同状态。

那个想要实现“我”的目标而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妈妈状态不言而喻,这不是客户想要的,于是我邀请客户开启对策的思考,支持其设计走出“我执”,因为这不是客户想要的状态,在客户看见了“我在哪儿(我执状态里)”,也知道“我想去哪儿(详见报告最前面目标的三个成果)”,在这之间设计寻找桥梁式解脱之道(即客户想实现的三个成果目标的新对策)

新对策

3.1 通过沟通聊天,我去了解工程主管们在此项目中想要什么

3.2 找到我和他们之间的需求平衡点(平衡双方期望)

3.3 与工程部经理们沟通,每周提供项目数据,提升他们重视度到7分

3.4 与上级XX总沟通现状,获得其具体支持

【教练解读】客户设计对策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其满满的能量与决心,我们最后针对这次教练内容做了总结,并邀请客户总结其主要收获与下次教练会谈期间的行动计划。

4. 主要收获

4.1 找“平衡”才能让事情有更好、更有效的结果。

4.2 找方向胜于干着急,要沉下心思考,而急于求成时只有“急”没有“成”。

5. 行动计划:2周内完成:

5.1 用找资源的心态/视角与工程部主管们分散谈话,找到双方平衡点;

5.2 每周提供项目数据给工程部三个经理

5.3 获得上级X总支持,请其向工程部经理、主管们宣导此项目重要性

【教练解读】我快速感知了整个教练过程中令我有印象的几个片段,从中感知到客户的优势、潜能及成长点,分享了我的反馈:

6. 教练反馈

6.1 客户是一个责任心极强、推动力极强的人。

6.2 人们潜意识里总是模仿长辈,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影响的教养方式,因为熟悉的=安全的,很容易自动化反应出儿时被驯化/被影响的教养方式,比如说今天您打的那个“我执”比喻:妈妈盯孩子写作业的做法,可能我们只是自动化沿袭了潜意识里熟悉的背景与做法而已,这个“盯作业”不是我们内在真正的待人处世的做法。我建议客户日常多观察自己的自动化反应/惯性模式,也许有“我执”模式,也许有主观性多过客观性的自动化反应?

6.3 过去经验积累的负面情绪,客户今天浮现了少部分,比如描述现状、障碍时,我听到客户的焦急,建议客户继续自我情绪转化功课,每天做这个转化功课。


第五次教练报告

1. 目标:与第四次会谈相同。

2. 现状: 与第四次会谈相同。

现状困境中的隐喻:客户好像一群爬大山的兔子中间的一只兔子,在辛苦地为其他兔子清除障碍。客户的状态是纠结的。

3.调整状态:运用情绪转化技术,客户依次转化了3个情绪(纠结、焦虑、着急),进入平静状态后,依次感受到满足、兴奋的状态。

调整后新发现/AHA

3.1 新尝试可以带来更多新体验

3.2 纠结、焦虑中的我以为别人束缚了我,其实别人只是需要我的帮助和支持;

3.3 想解决所有问题的我,只是一个小兔子,不是神兔,我只要尽最大力就OK; 我就是我,不是神兔,我要回归真实的自己;

3.4 不用纠结于帮助别人时的“先/后”,遇到谁先就先,顺其自然;

3.5 只要真实做自己,有多大使多大力,尽力就OK,没必要设定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安在当下

【教练解读】会谈开始时,客户总结过去2周行动满意度,我感受到客户已经放下“我执”,能换位思考,并受到相关部门动力不足这个非客户可控因素干扰,客户的焦点在“那个好难”的要爬的大山/目标,客户流露出对目标能否实现的不确信。

调整内在纠结状态后,客户一气呵成以上5个新发现,把焦点从目标能否实现收回到当下,用客户的话是:“不被之前心中“神兔”的自我期待所牵制。 看清真实的自己只是“一只小兔子”,脚踏实地安在当下’,那么安在当下能给客户带来什么能量与效果呢?我支持客户探索了此次状态调整后的收获:

4. 主要收获

4.1 对目标过度关注反而阻碍了发展

4.2 反对或否定的声音只是诉求者当下的需求,不必受此干扰,事情还是要一件件处理

4.3 世界上本无“完美”,只是美好的愿望

【教练解读】潜意识层面调整状态很高效,通过总结收获可以把潜意识里转化后的效果提升到意识层面更清晰,根据收获的梳理,我更理解了:客户的6个新发现与隐喻随着状态由负——平静——正的转化之间的联系;客户决定的“脚踏实地,安在当下”可以支持其放下干扰和阻碍,依据自身能力与资源,实实在在地推进项目,这才是其最佳状态。从而逐步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果。

5. 行动计划: 2周内完成:

5.1 让自己和团队对项目目标和指标重新梳理及认识(开会)

5.2 尽最大努力实现指标(客观评估未完成项),提供支持

5.3 对其他部门的诉求及要求尽最大努力反馈现状及信息即可

6. 教练反馈

6.1 客户是一个合作性极强、自我要求高的人。

6.2 非常高兴看到客户今天的转变,从过度关注目标、急于实现目标、视他人需求为首要解决项的状态,调整到可控的自身能力、资源、行动上,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目标。

6.3 今天再次验证潜意识层面调整对客户状态的效用,建议客户每天把最头痛的任务做自我状态调整,然后记录下调整后的新发现&新行动,长此以往,客户将成为一位自我支持的优秀领导者。


总结:

第五次会谈结束时,我意识到这次与上次会谈课题相同,教练的工作层面(意识&潜意识)不同,效果也不同。

我邀请客户自我总结,客户说:“我感觉这两次是术与道的区别(第四次是术,第五次是道)。如果道为我所用,自己依此研究出的术会更有效;研究术比研究道容易,因为道不是一下子就能悟出来。”客户在高能量状态下用语都比较简洁、明了。

我明白客户的感悟是:“第五次会谈收获到“顺其自然”、“安在当下”这样简单的道理,从而能支持其在每个当下根据自身能力资源提供支持,而非被教练前过度关注目标要实现,他人诉求要实现(从而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多么厉害的人——神兔)等不能安在当下的状态。

我的总结是:无论意识还是潜意识层面支持客户的转变、成长,都是教练与客户的共创;支持客户看到真实,回归真实,拿到真实的力量,顺其自然,然后,安在当下,随之而来。

本文完成后,我邀请客户阅读本文并做总结。

客户总结:第四次教练时负能量从堵在胸口强烈的压迫与焦虑慢慢转化并且消失,我感受到从紧张到轻松的过程,通过教练的引导慢慢由情绪宣泄转化为换位思考,从新的视角找新的思路,从我主观想控制而做到平衡资源共同推进。状态比喻时脑海中迸出的“妈妈盯小孩写作业的场景”让我意识到要想得到充分的配合,一定要改善“盯”这样一个我自己也很不喜欢的状态。第五次仍然选择同样的课题,因为尽管打破了“我执”的束缚,但仍有强烈的结果导向,希望能做到预期的可量化的目标。我把自己比作为大家清障碍的兔子,陷在清障过程中先后顺序、重点排布的纠结中,在教练情绪转化以及问题引导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顺其自然的力量。美好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沉下心来审视客观环境因素下最有效的方式,安在当下。对于“我执”强烈的我来说,如果说第四次教练对我思想层面的改变给我的感觉是震惊,那么第五次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是心灵上的冲击。两次教练分别关于术和道,如果在未来我能将二者结合,“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这样能更容易放下“我执”的部分,从而更近顺其自然,轻松的决策。

最后再次感谢客户在被教练过程中的全然开放、信任、自我探索,并允许这两次教练案例的公开!借由本文,希望对在教练之路上不断学习成长的伙伴们有所贡献!


从同一客户同一课题的两次教练案例看“术”与“道”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同一客户同一课题的两次教练案例看“术”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