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彭和民,字华山,号豪瀚阁,法名园荣。一九五一年十二月生,四川广安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重庆民建书画院顾问;冯玉祥诗书画院副院长;专业画家。
一九六九年知青,一九七零年插队到新疆,一九七八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上海师范大学)。自幼酷爱绘画,得诸多师长帮助,融西法于中国绘画之中,以形写神,主攻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曾在北京、广东、山东、河南、新疆、西藏、兰州、重庆等省市举办个展,出版有《云上太阳-彭和民土家风情中国画作品展》《荣宝斋画谱-彭和民绘人物部分》《彭和民作品选集》《华山画集》。作品在《中国画家》《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中国文艺报》《美术界》《名人与艺术》《艺术追踪》《中外交流》《收藏与关注》《今日重庆》等报刊、杂志及电视台曾给予专题报道和发表。大量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国际友人、收藏家和爱好者等收藏。
寻觅仁者的哲学 ——读彭和民画作感言
彭和民老师的画与众不同,耐人寻味读之心动不已,使我几近枯竭的心井涌起阵阵涟漪。是什么搅动了我的心?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首禅诗把我带进一种禅修的境界,豁然看到我想寻觅的是一种哲学味道,一种美的哲学——仁者的哲学。
仁者的哲学爱人类,爱自然,大爱无疆的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创作取用不尽的源泉。我常持一个观点,认为画家的作品是画家自身的投影,是画家人生的写照,是画家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将收寻到的真善美的信息和自己心灵中的真善美相融合的展现。
任何一幅经过画家精心创作出来的原创作品,必然有早已积聚在画家心中的思想情感和原型意象。一旦我们从画里看到了思想、情感、灵魂,就看到了特有的真实性和必然性,感受到艺术的哲学之美。当然,画家的思想情感既是个人的独特的也是大众的全人类的。否则,别人就不会理解。这体现着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记得哲学家容格说过:“创作的心理动因不仅是以艺术家的个人发生史为基础的,更是以人类的种系发生史为宏大而坚实的基础,谁说出了原始意象,谁就发出了一千种声音摄人心神,动人魂魄。同时,他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摆脱了偶然性,转入永恒的领域。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整个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曾使人类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的所有亲切力量。
艺术的奥秘就在于此,艺术的社会意义也在于此”。在我看来,一个画家想要进入永恒的领域,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而且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家,把人类的真善美融入自己的灵魂,创造出充满哲理智慧和人性光辉的动人心魄的作品。
下面,随意选取几幅作品与大家分享。
《拜石》
《拜石》画面十分简洁,就一人一石。简洁本身就深含哲理。大道至简,简通大道;洁净生辉,不染尘埃。
石头是世间最普通不过最平常不过的事物,有什么可拜的?为何要拜?拜之何用?拜石之人岂不太愚痴?
在中国神话传说和文学创作中,石头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女娲是用石头补的天,“天”大部分是石头。仰望星空,繁星明月,正是石头放射或反射的光芒,无垠宇宙中大部分都是石头。石头是大地的骨骼和脊梁,崇山峻岭,河岸堤垻,道路桥梁,人类家园,不都是石头构成的吗?石器时期,石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工具,世界上所有的金属不都是石头炼成的吗?齐天大圣孙悟空还是石头生的哩!《红楼梦》原本也叫“石头记”啊!试想一下,要是没有石头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石头巍巍然屹立,淡淡然从容,寂寂然宁静,稳稳然沉重。任岁月流逝,沧桑变迁,风雨雷电,经万劫而不改其性,历千载而不变其质。拜石就是拜天地,拜自然,拜人类最美的品质。伟哉石头!大哉石头!石头值得崇拜的地方太多了。可是如今世上之人,谁会去拜石头呢?从居廟堂之上的高官显贵,到处江湖之远的芸芸众生,他们在拜什么呢?拜金钱,拜权力。人人拜得轟轟烈烈,个个拜得忧忧匆匆,拜得失去了信念,失去了道徳,失去了常识常情常理,失去了人性!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人生的重大课题:如何对待普通平常之物?比如,当官的,如何对待普通百姓?医生如何对待平常病人、老师如何对待普通学生?等等等。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只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常”就是要懂得常识常情常理常规,重视普通平常的事物,做到珍惜普通,崇敬平常。拜石之人是真正的“知常”的大智若愚之人。这是《拜石》予我们的启示。
妙绝的《鱼戏》
《鱼戏》选材之精,构思之巧,画面之美,寓味之深,真是妙绝。一个美丽姑娘,独自一人,赤身裸体,跪坐溪边,静观游鱼,与鱼同乐,怡然自得。甚至连衣服也都成了多余的累赘,成了束缚心身的羁绊,完全放下了世间的尘劳俗念,洗尽一切铜臭污垢,远离各种喧嚣,返朴归真,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无拘无束地分享自然赋予的生命的韵律与欢快的美。
看《鱼戏》,总让我不禁想起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的那番辩论。庄子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反驳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看起来好像庄子是在诡辩。其实则不然。因为庄子主张天人一体,道通为一,天地万物是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惠施则以俗世的理性的逻辑,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对立起来。他不能知鱼之乐,更不能知庄子之乐。本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比如从容而游的鱼并不会说快乐不快乐,但庄子能在这不言之言中感受鱼的那种悠游快乐。因为庄子的心处在自然朴素之中,“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提出“天放 ”、“天乐”的观念,为我们开辟出一条从自然达于人心的风光绮丽的通道。因而,在《鱼戏》图中,我们能感受到那里有清澈纯净的源泉,有超脱尘俗的浪漫,有天真无邪的快乐,有和谐万物的美善。
《问道》及其它
《问道》,一只小鸟飞来问道,老僧以指示意,指点迷津。这里,鳥与人相亲,人与鸟相爱,人知鸟声,鸟解人意。与庄子知鱼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听松》亦深含禅味,人与松,相知相通,物我相融,共享这自然山林的幽隐之乐。真是“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奇情山松,亲近自然,无欲无为,随缘放旷,体现一个修道者的风范。
《品茗》,《论道》,《松山放鹤》等等,无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游心于道,顺物自然”的哲理启迪的美感。至于像表达佛道禅心的一类作品也总能唤起人的禅心道性。比如《一钵千家饭》的老僧托钵化缘,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随缘随份,随遇而安,随心自在,不要计较,不要强求,知足知止,对世上之物如非我之所有,一毫而不取。在其以写生为素材的画作中,也处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大漠飞沙中,雪域高原上,土家寨子里,古松巨石边,荒原古道旁,高山流水前,在彭和民笔下,人物、山水、花鸟都与自然相和相谐,浑成一体,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人与自然的宏图画卷,充分展现出彭老师热爱自然热爱人的博大情怀。
在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濡染熏陶下,绘画的种子落进彭和民幼小的心里。他用真作阳光,用善作土壤,用爱作甘泉,艺术的种子 迅速生根发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崎岖坎坷,六十多个春秋,已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开满绚丽的花朵,每朵花都散放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芬芳,闪耀爱自然爱人类的仁者智慧的光华。
彭和民是仁者,他热爱绘画,热爱生命,把生命的色彩与自然的色彩融为一体,使他的画作染上了生命的颜色,他的生命也成了彩色的生命。读彭和民的画,受到很大啟发,受益良多。以上感言,作为一束心花献给彭老师,献给喜欢他画作的朋友。
(散木于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