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源头与速读技巧----阅读《习惯的力量》带来的两点感悟

近期读了《习惯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悟出了两点阅读技巧。

一、追本溯源,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去追逐知识源头,去追求第一手知识。

习惯回路是《习惯的力量》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我却不是第一次知道。早在2017年年初某网络学院的习惯课学习中,我就接触过一个习惯模型,称之为T模型(因为后文有较多否定此模型的言论,所以此处的T模型是“化名”,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那会,我认真学习了视频、记录了笔记;现在再看笔记,还能望见当初的认真与记录的详实,笔记工整且完整。后来,我在某学院外又报名了对应导师的类似课程,再次在直播里听闻真人诠释过。但是针对T模型,除了这个模型名称、导师的创意来源,我真没记住所谓的T模型到底是什么东东,更不用说要去践行了。

就在拟写本文的过程中,我特意回顾了笔记,将T模型与习惯回路进行了对比,然后恍然有悟。这个记忆的逻辑其实是我先记住、理解了习惯回路的理念,然后推导出T模型,才理解了T模型。是的,仅是理解;以前没记住T模型的具体内涵,现在也不想记住,因为记住习惯回路就够了。

在我看来,习惯回路比T模型要清晰、简洁得多。反正我是看完书一下子就记住了,从图示到要素、原理,清晰、直观、易记忆。

习惯回程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三部分组成,但驱动习惯回路则需要一份渴求。

T模型却是包含动机等五个组成部分,原谅我没记住到底是哪五个部分,即便昨天有所感悟时,我刚刚复习了我前年的笔记。真是没记住啊,我唯一记住的是,导师当时对这五个部分给出了相应的英文单词,然后针对五个单词的首字母进行创意加工,让一个有趣好记忆的中文组合的拼音首字母等同于五个单词英文首字母;并将T模型命名为五个字母模型,对应的中文名就是那个有趣好记忆的中文组合。然后我就只记住了T模型的中文和英文名,至于具体包含对应哪五个单词、五个部分,却是一点都没记住。

啰嗦这许多,我想说的是,T模型经过导师的创意加工,看起来更易懂、更有趣、更方便记忆了,但也离实际效用更远了;而对比两者的内涵差别,亦是相差甚远。这让我想起近期读到的一句话:

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这句话若全面解读,需要长篇大论。这里只注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对照着来看,习惯回路就是原著、原文、原理;而T模型则是经过他人加工后的输出。并非导师的T模型输出不好或不对,而是知识经过二次加工,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解读,失去了原有的纯度与提炼。

古典老师在《跃迁》里曾经提到过这一问题,他将知识分为一、二、三、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是来自最前沿的学术论文、最新行业报告等。

二手信息则忠实转述一手信息,有着清晰地论据与出处;是教科书、行业调查报告、以及一些思考质量高的著作和演讲,或者是行业领军人物的思考文章等。

三手信息是为传播而简化、极端化观点的陈述;包括畅销书等,这些文字公众可理解、方便传播,但因大众认知水平低,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信息则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比如你正看的本文,为了论述清楚一个观点,加入了我的个人体验;即多数公众号文章就属于此类信息。

普通人也许很难跟进一手知识,但优质的学习一定是追随知识源头来的。

因为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着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这一点从习惯回路与T模型的对比,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根据《跃迁》的观点,《习惯的力量》中的习惯回路就相当于三手信息,而导师给出的T模型就是四手信息。本来T模型要更有趣、易理解记忆,但是因为纯度不如习惯回路,反而没有习惯回路的直观、简单。而这也是学习中需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原因所在。

经过他人咀嚼输出后的知识,其实已经带上了一个人的烙印,经过了个体的筛选。而我们与对方的认知不同,这样吸收的结果,有时是方便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原理;有时则相反,让你离真相更远了。

古典老师在《跃迁》中建议,要尽可能地靠近知识源头,并与源头人物站在一起,争取有一天也能成为创造知识的人,即成为知识的源头。后半部分的建议比较难,我只能争取尽力做到前半部分,即靠近知识源头。

需要留意的是,三、四手信息并非一点用都没有,如前述,当一本书较难读懂、较难理解时,也许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或者先看一些相对简单点的书,或者是他人的书籍解读,这都有助于理解更前一手的知识信息。

我在T模型里第一次见到习惯模型,第二次看到习惯回路,却是在邹小强老师的《只管去做》中,第三次才是在《习惯的力量》见到概念源头。《只管去做》是关于制作年度计划的书,小强老师在书中推荐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小强老师是我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我从他的“六步制作年计划课”开始,渐渐步入成长的状态,个人很认同他的书以及相关的理念。也正是基于对小强老师的信任,我购入《习惯的力量》。但是很遗憾,因种种原因,也可以说是拖延症,直到2019年的三月,即本月里,我才刚刚看完《习惯的力量》。

当我选择阅读做为自己成长的助推器后,才发现知识之广博与浩瀚无边;但无论如何,以后都要更多地去追随源头的知识,比如当初若是直接看《习惯的力量》,那么估计就不用上那个关于T模型的习惯课了吧。只是彼时,我尚未迈入成长的门槛,还未选定将阅读做为成长助推。只能说,以后要尽量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尽可能读更靠近知识源头的二三手书籍。

关于知识源头,至此基本论述清楚;对于我的读者,友情提醒你,我的文章多数是自己的阅读输出,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记得一定去购书看看原书是怎么讲的。希望我的引领、启发也能带动你的阅读,更希望将来有机会一起交流。

二、功利性阅读、策略性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是最好的速读技巧,但与时长无关。

《习惯的力量》全书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即前3章,是个体的习惯;

  • 第二部分即4-7章,是团体的习惯;

  • 第三部分即8-9章,是社会的习惯。

应该说这本书结构比较清晰,仅从目录来看,看完前三章就可以了,至少对我是够了。

知识源头与速读技巧----阅读《习惯的力量》带来的两点感悟_第1张图片
洋葱阅读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参加行动派彭小六老师的第五期洋葱阅读课,130天的历程,本月底就要结营了。课上所学内容较多,将来也许会另文再复盘总结。这里说说洋葱课上所教的快递阅读法。

在洋葱阅读课上,洋葱海盗们有一项重要的技能是带着问题去快速阅读一本书。不少老学员可以做到一天读一本,甚至已经诞生一年阅读超过300本的黑金海盗。

我很羡慕那些可以一天一小时读完一本书的海盗们。我在去年4月加入007不出局写作社群时,给自己规定的是一周一书一文。如果排除那些忙碌无暇阅读的时光,也算勉强做到了吧。如果能够一天读一本,那该是多么庞大的阅读量啊。

我本来希望自己也能通过努力做到一天一本,但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即便我很努力,一本书最少也要两三个小时读完;再加上我缓慢的成文时光,一天一本无疑是镜月水花。洋葱海盗营即将结营,阅读这本《习惯的力量》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洋葱阅读课里的快速阅读要求拿到一本书,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再从书中寻找答案;对于与问题无关的部分是可以不看的,尤其那些案例、故事等可以选择性看,或者直接不看。

我总是很难做到速读,即便我认同功利性阅读,知晓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在实际阅读中,总是很难放开那些案例、故事,而直接跳读干货字眼。

这大约还是对书本的敬畏吧。从学生年代养成的对书本、对作者的敬仰,觉得人家花费那么长的时光写成的,不好好读、不读全了,总是难以窥得全貌,无法更透彻地理解书本所要传递的理念。如果没遇到就算了,既然读到了,就该好好读、读全了、读会了。

这种思路在当年就遇到问题,因为惧于“学海无涯”,即便认同“苦作舟”,也差不多是“知难而退”。想起来,常常很是叹息曾经忙碌的时光里,似乎忘了阅读成长这件事。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通过阅读那些案例、故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理念,能有一份反思,带动对原理的解读。

大约就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我看书一直不快;至少对于致用类书籍,还是很难做到一天一小时一本的。

《习惯的力量》我重点看了前三章,也就是习惯回路的相关内容。这本书的案例、故事极多,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习惯回路的原理;但同时,也让我感知到书中的“水”货多了些。

详细阅读前三章后,后面部分我用的大约就是速读方法。其中第二部分的第4章讲述核心习惯,是团体习惯的开篇;因为核心习惯在个体身上也能应用到,所以又进行了精读。而最后一章中那个“赌徒巴赫曼”的故事,因为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又细读了会;最终也将全书阅读所得依此故事为引,进行了整书内涵的输出成文,详见本公众号昨日具文。

算了算,我大约只精读了这本书的第1-4章、最后一章的一个故事,以及附录部分的读者实践指南。忽然有些感悟,或许带着问题去阅读,就应该是类似这样的,只是重点阅读与个体有关的习惯内容,其他的团体习惯、社会习惯与我的关系不大,至少不会成为困绕我的问题;所以直接忽略不读,或者快速扫读就可以。

而精读的部分,为了真正弄懂习惯回路,多读几个相关的案例,有何不可?想起来,前年学习T模型,我也曾对着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没有有效的理解,光是干货解读,没有直达内心的案例进行触动分析,又有多大的效用呢?

从这一角度,我再次悟出:

阅读要带着目的去,要践行功利性阅读,有策略地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段落;

在无关紧要处****,迅速一扫而过,速读以节省时间;

在问题答案处****,则反复精读,直至弄懂为止,没有时间限制。

  • 速读时,时间是宝贵的,不可浪费,停滞不前;

  • 精读里,阅读速度是最细枝末节的问题,可以不计时光地反复阅读、思考、整合,直至理解。

这才是我认同的快速阅读法!这也符合洋葱阅读法的理念,彭小六老师希望海盗们能在洋葱阅读课里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法。也许,我也在慢慢地接近我的目标了。

《习惯的力量》第5章是关于意志力与习惯的相关内容。我因为阅读过《意志力》,熟悉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等与意志力相关的案例、理念,这一章也是几分钟一扫而过。

这也让我意识到,我曾经认为自己读得很慢,也许是因为我还读得不够多,知识储备与积累尚显不足。

这让我想到自己对公众号的阅读。曾经也是很喜欢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常常在朋友圈转发;但现在,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成文输出的增多,再观一些公众号文章却也略觉仅是一般,因为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若去成文,也未必写不好,或许更好也是有可能的。原谅我在这一刻有些自我膨胀!

如果有一天,当我也能写成一本书(继续膨胀中),那时,再读书,速读还会有问题么?就算未成书,那时的知识储备与积累,或许也能将一些书不放在眼里了。其实现在自己的阅读中,也能偶尔发现一些书籍,仅仅是将一份公众号的文章集结成书而已。而我,只是秉承着学人所长、见书之好的观点,依旧能从中收获我该吸收的。

在阅读《习惯的力量》中,对于速读、精读的不断切换、反思,让我更坚定了以后持续阅读的信念;我相信,未来我是可以提升我的阅读技巧的。

最后,你看出来了么?在第一部分里,我引导你也去阅读;第二部分,我直接给出了该如何阅读《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当然,我的阅读是适合我的情况的,供你借鉴,并不等于代你决策。希望今日的两点感悟依旧对你有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源头与速读技巧----阅读《习惯的力量》带来的两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