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工具卡——破解密码

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正面管教工具卡是破解密码。

正面管教工具卡——破解密码_第1张图片
工具卡6

我们家长在孩子成为过程中容易关注到孩子的错误行为,总想办法纠正但是又经常又纠正未遂,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面管教工具卡——破解密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先来看一下萨提亚心理学中提出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人的自我,她把自我比喻成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行为,而自我的更大一部分正如冰山的水下部分,不为人所见。这潜藏在暗涌下的冰山,是被我们长期压抑的内在。只有解开冰山的秘密,我们才能够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和感受,从而面对真正的自我。

同样对于孩子,我们家长关注到他的错误行为时候,更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需求。

现代育儿学基本理念的鼻祖,20 世纪初的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坚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目的所激发的。

孩子的这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行为其实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冰山下的主体部分,才是还是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是有目的的。孩子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出一些行为,但孩子从来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且表现出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就是挑战,所以如果单纯凭借行为来教育孩子是行不通的。唯有孩子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孩子的行为才会停止。所以走入孩子内心,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并且满足需求比纠正行为更有效!


二错误目的表

正面管教工具卡——破解密码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正面管教的体系中,“错误目的表”,用来破译孩子们要传递给我们的真实信息,让我们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实际上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1.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自己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的感受: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给孩子安排一个“任务”。

比如,小女儿经常打扰我写作或者看书,我会请她去帮我扫地,捡废纸送到垃圾桶,或者在我边上乱涂乱画…或者我直接停下,给她讲绘本。

2.寻求权力

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的感受:被激怒,受到了挑战,威胁,被击败。

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撤离,让自己冷静下来,尽早建立“日常惯例”,给予有限度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在购物前就问孩子:“你希望今天去逛街买几件衣服?”

3.报复

孩子错误地认为: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的感受:受伤,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处理自己受伤的感受:“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

比如,很多爸妈不允许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当我们发现孩子用零花钱只买薯片,炸鸡腿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而不是直接没收“零花钱”,再多听听孩子“多久吃一次,一次吃多少…”

4. 自暴自弃

孩子错误地认为: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家长或老师的感受:绝望,无助,无能为力;

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停止批评,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调皮,不爱学习,在学校被边缘化。但是做为家长,父母观察到孩子擅长诗朗诵,就日积月累地帮助孩子录制音频,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感受。

 

行为,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是每个人的信念层面。孩子是否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老师,我们是否掌握了这些认知,有正确的意识去积极正向地引导孩子,发展出合理的“行为”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工具卡——破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