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湘行散记》

   

图片发自App


      《湘行散记》沈从文著,当我捧起此书,湘西风情便跃入眼帘,溯流而上,沿河绵亘数里的竹林,发蓝叠翠的山峰,缥缈的歌声似乎萦绕于耳旁。随着作者去做一个行者,带着一份尊重,一份好奇,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在了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那时正是大端阳节,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的船只,在头腰缠红布的青年桡手的努力下,在鼓声震天的喧闹中如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直到日头落尽云影无光划船的还不尽兴,仿佛与世隔绝,与自然融合,与历史无关,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


再读《湘行散记》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纯美的散文打动读者之一的是此书景物的描写鲜活细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脑海中呈现的是碧绿的沅水之上小划子在漂流,微风习习。雪停了,天亮了,河面寒气逼人,船筏戴上白雪浮江而下,这里那里扬着红红的火焰同白烟,两岸高山则直矗而上,而无雪之处皆作一片墨绿,瑰丽奇景不可言喻。薄雾天里远看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皆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赏心悦目。

从窗口入目的一切,潇洒秀丽中带点仓莽气概,典雅恬静。白燕溪的小溪谷里,随处可见芷草,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形体柔和,香味淡远。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幽香的兰,那回旋的溪流,合成不可言说的迷人圣境,这正是《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具体描绘。


再读《湘行散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印象深的还有湘西特色的吊脚楼,当船泊在岸边,长年翠色逼人的小竹子在摇曳生姿,招呼着行者去往俨然悬挂在半空中的吊脚楼,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爬到吊脚楼,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温暖与喜悦立刻便有了。


再读《湘行散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对人物的描写朴实但是鲜活: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画面中纤夫的鞋子磨破了,一个个脚印沾染着鲜血,肩膀磨破了,似乎绳子都嵌进了肉里,心中顿时泛起无尽的哀戚。


再读《湘行散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憨厚质朴,水道滩多浪险,弄船人乐观勇敢,自然风光令人神往,生命的脆弱让人心生悲凉。那是怎样的苦中作乐,让人久久难忘。

在《老伴》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故事的素材,明慧温柔的绒线铺小女孩“翠翠”。作者怀念十七年前的时光,那躺过的泥堤。是啊,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不许它再来?文章饱含作者的情感,悲天悯人,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人生的庄严。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在世事无常的变迁中,橹歌依旧,而物是人非。

“一切人一切事皆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我愿意好好地结结实实地来做一个人”没有人知道将来是个什么样子,当时做的事情是否在将来会遗憾,或者后悔,而时间在流逝,在改造一切。

印象深的还有《常德的船》,通过船认识湘西,了解湘西的民族特殊性。三桅大方头“盐船”,船身异常秀气,头尾忽然收敛的“乌江子”,富丽堂皇、气象不凡的“洪江油船”,平头大尾,船身坚实的“白河船”,船身浅黑色,形状如梭子的“辰溪船”,船头尾高举,秀拔而灵便的“麻阳船”,极小的便是“桃源划子”,如果你去了湘西,一边乘船,一边欣赏自然风景,怡然自乐,清风明月间感受淳朴的民风应该是别有一番韵味。

历史是一条河,从这条河中我们得到智慧,看过山头的夕阳,水底的圆石,无论多么艰难的情况,拉船人都庄严忠实地努力地生活。不用想太多,只需很简单地把日子过下去,就像待在箱子岩,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湘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