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我看着窗外,突然想到了北方之北有一个多雪的叫佳木斯的地方,我从来没去过,却常听人说起,长满了高高乌拉草的故乡,过膝盖的大雪纷飞,大自然还不吝啬赐予的大片的冰凌和树挂。我奶奶总跟我讲,也总说很想回去一次,可是她现在的身体状况也容不得她回去了,我常常想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回去过呢,或许再回去早已经物是人非了,属于自己的记忆早已不复存在,当年的人或事早已变迁,佳木斯应该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地名,去了反而落得个伤心。
我听我奶奶讲,她家祖上是在东北开当铺的,也算是大户人家,从小一举一动都是按照大家闺秀的要求和标准来要求的,要求的极是坐有坐像站有站相,吃饭只能夹自己这边的菜,绝不能越界,吃饭不能发出特别的响声。东三省彻底沦陷后,举家搬迁过山海关到了冀北的一个县城里。大哥上了大学,当了兵,在大西北捣鼓大炮仗去了,常常写信回家。我奶奶姐妹里排行老三,上高中的时候,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不能上大学,却对大学对于大学生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后来因为表现好,成绩优异就破格在高中当了老师,不过对于大学和知识分子的情结就这样埋在了她的心里。
奶奶年纪大一些后,家里就有人给介绍对象,见了几个都不甚满意,有一天有人给介绍了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我奶奶本就喜欢大学喜欢有学问的人,所以甚是中意,大学生是当时东北一个名校毕业的学生,学机械的。第一次见面扎着两个麻花辫的奶奶去车站接他,两个人就推着自行车走了一路,我奶奶便将心里的中意告诉了家里人。于是这个当时戴着眼镜的青涩男生后来就成了我爷爷。
爷爷是一个智商很高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一直像个不成熟的孩子,他不太关心别人有时甚至有些自私,就是那种天塌下来我也要种我的小平果树的那种人,自己的儿子失踪照样呼呼大睡,还要烦别人半夜把他叫起来,自己的父亲去世迟迟不回家奔丧,在众人软硬兼施下回家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完全没有孝子样,被村里人也是指指点点。
那么多年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是奶奶一人操持,我其实一直以为爷爷奶奶之间可能早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和情感,只是奶奶为了这个家庭一直隐忍,一直默默支撑,但是我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有一天晚上奶奶又讲起了文革时候的事情,重提当年事,仍旧心如刀绞,情绪有些激动,眼眶微红,沉默良久,突然轻轻叹了一句:你爷爷啊是最理解最懂我的人。 我听完微微有些诧异,因为他们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人。奶奶说自己在文革里自己和家庭的遭遇(奶奶家是资本家而且自己本身又是老师,具体的这里不写了,不过可以想象)自己的心情,命运的起伏,只有我爷爷懂她,理解她支持她陪伴她。我听完仍旧诧异,觉得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太喜欢用现在的一些观点价值观和自我感觉去衡量老一辈的人,可能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是我们的经历和心境远不能理解的。
我爷爷和奶奶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就截然不同,一个是东北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就是琴棋书画精通,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家规,而爷爷是从一个农村家庭走出来的独子,很多生活习惯让我奶奶纠正了一辈子了但是永远改不了,饭桌上的规矩是最为明显的,奶奶不喜欢别人夹菜越界(一盘菜就吃面对自己的这一小块不应该跑到别的地方乱夹菜),筷子乱伸乱搅,带汤水的菜要在碟子边缘多沥以沥再加走不能滴在桌子上,吃饭不要出太大的响声,可是爷爷吃饭基本就是条条踩雷。
对事物的品味,生活态度为人处世同样也是千差万别,我觉得放到现在这些事情是不是都可以导致离婚了,为什么这些小的习惯一直不能改,出去吃饭觉得丢人,在家里吃饭觉得自己心里别扭,最重要的是,我的意见你不听,就是不尊重我,这么小的事情都不能为我改正,就是明显不爱我不重视我。不过爷爷和奶奶就是你就不改,那我就念叨你一辈子。
我记得最近回奶奶家吃饭,爷爷又乱夹乱搅,吃的一塌糊涂的,奶奶照例伸手打了一下他的筷子,瞪了爷爷一眼:吃饭的时候注意点,不要这样乱夹,都说了一辈子了啊,这是最后一次说了。我在旁边心中暗暗笑,又是最后一次了呵。
爷爷和奶奶同样也算是吵了一辈子的,你问是哪种争吵,哪种都有,拌嘴的争吵,打的鸡飞狗跳盘子横飞的争吵,但是越到晚年也变得更加温和,他们变得越发害怕失去对方。
一天奶奶照例出去上国画课,平时正常回家时间的时间过了15分钟还没到家,我是平时是很关心奶奶,但是我但是还没有什么察觉,也觉得十几分种没什么,家里却有另外的一个人坐不住了,先是不停得拨打奶奶的电话,发现拨不通,老爷子越发坐不住了,在家里走了两圈,跑来我我屋子,你说你奶奶干什么去了,我一头雾水,不就晚了大概十几分钟么,我说没事,你等一下吧,又不着急吃饭,爷爷出去了,又转了两圈,回来后我听到在客厅又咚咚咚地来回走了一通最终终于按捺不住,扣上帽子哐当带上门出去了。
不一会就听到了爷爷的大嗓门在外面嚷嚷,我打开窗户向外看,看爷爷一路数落奶奶,怎么晚回来也不说一身,奶奶说不就是在小区门口和老张多说了几句,奶奶也是一头雾水,爷爷在旁边像个气急败坏的小孩子,这么久我终于看到有别人的事情让他害怕了,担心了,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来的有些晚,80岁,好像两个人80岁才能真正这样长久的默契没有争吵得相处。
很多年轻人都有和祖辈一起生活的经历,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样,常常觉得老一辈女性的情感家庭观念已经太落后,她们活得太没自我,她们为家庭牺牲了太多,她们的思想太腐朽,她们渡了太多人,却最辜负了自己。我们一定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找到自己理想的爱情。但是或许有时候我们忽略了她们代表的那种中国传统女性的一种最坚韧最美好的品质,她们柔弱的肩膀上扛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她们这一生就像春日里的桃花,开了短短的一季,就被风吹落,飘荡于风中,落入泥土里。
每代人都被打着一个年代的印记有着不同的风貌,每一代女性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情感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祖辈的一些优秀的品质,或许因为阅历尚浅年轻的我们觉得他们腐朽,或许我们现在很多价值观情感观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我们没有一个传统的价值观,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们失去了过去的支撑,好像变成了没有根的人,又想要的太多,或者是这个社会告诉我们应该要的很多,我们也值得更好的,但是好像总是缺了一些什么东西。
现在很多人,包括国内国外的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之前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直到我上一位教授的课的时候,突然点醒了我,我们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呢?我们是有信仰的,不然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又怎会延续两千多年的灿烂辉煌呢?而我们这个信仰就是我们的祖宗,或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传承,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说我们信仰缺失也是应该我们对祖先的尊崇减弱了,我们不再相信我们的先人了,认为我们祖辈的东西都是腐朽的都是落后的。
我觉得她们是坚贞爱情的守护者,也是家庭的保卫者,她们其实有着比男人更加坚韧的意志,你只看到了岁月在她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你只听到了她们的碎碎念,可是你却可能从来不了解她们的故事,或许你身边走过的那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却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我曾经以为奶奶和爷爷的结合谈不上爱情的,可是多年之后我才发现有时候不是没有只是我不知道。
爱情在那个年代不是发的秀恩爱的朋友圈不是帮你清空购物车,没有那么多套路,也没有那么多情感专家在微信里指点人们怎么发现真爱,是两个人默默不为人知的相互扶持和不自言的默契。或许你有一天才诧异发现你家里阿公阿婆的故事或许比你看过的电影要更加感人。现在的我们,微信里小红点不断跳跃而出,各种交友软件里头像闪烁昼夜不停,但是夜深的时候荧光屏下的映照出的脸庞却越发空洞和孤独。会让人想到以前那个时候,定终身好像很简单又很隆重,点亮一个人的灯只需要小小的烛火,但是却可以照亮半边的天。
写完了又觉得这篇文可能来的没什么意义,只是觉得快到年底了,有时间回家可以多跟老人们聊聊那些她们的故事,或许有的时候对我们有些启发吧,或者只是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