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沟通成本的降低,我们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便能知晓海内外各事。
于是,某些事情便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消遣,这些事情也就是所谓的“热点”。
满嘴跑火车的特朗普当选为米国总统,一向以好男人形象出现的林丹出轨,韩国总统朴槿惠深陷“邪教门”,知识变现及网红经济强势崛起,以此等等等等。
但是,我今天不想谈论这些,不想谈什么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精英政治逐渐走下坡路;也不想评论林丹是否有担当,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过遥远。
人之所以聪慧,表现在对自己不熟知的领域保持缄默。
所以对于这些离我们太遥远的事,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听而不议。
而今天我想谈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大学周边的,前几天刷遍朋友圈的事件,也是一篇文章的标题——《贝岗,大学城不是你作恶的地方》。
事件的主角是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姓叶的老师,因为我本人是华工学生,所以这件事传开后便在我们校园激起了一番很大的讨论。事件的具体经过我不想也无法细说,毕竟我不是当事人,也没有在现场。
我能看到,也跟很多不是在华工读书的学生一样,只是作为当事人的叶老师呈现出来的给我们看到的那篇推送,仅此而已。
在这件事上学生方面的舆论是一边倒的支持叶老师,纷纷留言控诉自己在贝岗被骗的经历,并且感慨知识分子扎堆的大学城原来也是这么黑暗的地方。
可是,就在这件事闹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我们学校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师兄,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华南理工,大学城不是你作恶的地方》,也迅速传遍朋友圈。
这位师兄以“洋葱新闻”的写法,也就是虚构的手法,从打人的保安的出发,以保安者的视角为第一人称来写。
此文一出,很多学生又转而去责怪这位师兄,说他误导性太强,煞母校的风景。而且故意反民意而行之,有哗众取宠之嫌。
于是这件事便继续发酵。
到此为止,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信息,至于后续怎么发展,我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就只能把这件事讲到这了。
其实,作为一个看戏的吃瓜群众,我表示我只会嗑瓜子,没有权利支持谁,抑或是变为戏中人。
我是比较赞同我们师兄观点的。
这种以保安角度的写法,能在一定程度让我们跳开叶老师的这篇文章,重新审视这件事,以及当事人。
毕竟,当一方强势地取得话语权,而另一方发声困难或途径不畅时,会使我们观众接受的信息不对称,这样观众就容易进入强势一方给我们设定的圈子里,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感受。
所以,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应该做到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
当然,我并不是说叶老师不好。
相反,在我看来,老师是治学育人的好老师,而保安也应该是尽忠职守的好保安。
而从这件事中,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一个随着技术发展会不断被提起的词——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桑斯坦认为: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的确,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手机客户端的兴起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新媒体平台正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同时,社交平台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人接受信息的“窄化”。
在这里我以微博为例。虽然微博信息量很大,但是其实用户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对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的。ta们通过看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因此,微博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性心理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同样,热门微博和热门话题的功能,也使用户注意力集中于拥有广泛关注群体的娱乐化、社会化内容,会对用户获取信息造成屏障。用户就容易只看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来源的不对称性。
长此以往,自己就只限制于一定范围的圈子里,听的的都是与自己相符合的声音,于是自己的认知就很难得到升级,而且容易失去理解与共情的能力。
突然,就想到了这些年的百度,特别是今年,百度可谓是多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于是互联网上充斥着的都是希望百度不得好死的声音。
看到知乎上“BAT中可以没有谁”以及“百度做了哪些恶”这两个问题下,大家都是清一色的黑百度,说百度如何如何恶心人。
让我们试想一下,要是一个刚学会上网的小白看到这些知识,难免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百度真是个混世大魔头。
而在没有其他不同的声音进入这个小孩的认知视野时,当他看到百度制造的无人车时,可能会对它嗤之以鼻“就凭百度这么个垃圾公司?他们做的L4驾驶无人车你也敢坐!”
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发现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信息茧房。
在它前面,无论多么强大的技术,无论多么强大的智慧,它都会否定你们做的一切。
好吧,扯远了,回到这件事情本身。
其实,我们也有可能陷入了叶老师给我们的信息茧房。毕竟我们并没有在事发现场,并不清楚的知道事发时的每一个细节,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叶老师呈现给我们的,站在他受害人的角度,以他自己所记得的细节来阐述整件事。
所以我并不想站在任何一边,我也不想像其他人一样转发朋友圈并附上一段支持叶老师的话。我能做的就只是作为一个看客来围观这场“戏”。
毕竟,贝岗真可能没有叶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那么坏。即使坏,那也是部分人而已,并不能代表整个贝岗。
其实,信息茧房这一效应,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毕竟随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这一模式的流行,许多做内容产品的算法都是基于用户的兴趣爱好,而推送相关的知识及新闻。
这就等同于给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贴上了标签属性,制造了群体极化现象,这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用户的视野变得狭隘,丧失部分个人判断力与认知能力,失去了理解与共情的能力。
所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轻听一家言,不受限于一个有相同标签的社群。
相反,应该时不时地跳出这个圈子,倾听一些不同于我们价值观的东西,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最后,当我们遇到对自己不公的事情时,希望我们能做到像民国才女林徽因所说的那样:
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