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刚参加完上海的cj活动,亲自感受下魔都的魅力,觉得上海市确实消费高,生活质量好,那么在遍地都需要钱的上海,上海市民是靠什么生活到现在的呢?北京人靠房子,广东人靠进出口,江浙沪靠小买卖?直到今天,上海土著仍拥有着66%的人口,50%的收入,和75%的财富,沪上居民的收入来源一直是个谜。
很多人说上海市靠炒股发家,炒股也需要本钱啊,但是在房地产的所有购买研究中,似乎已经把这个群体遗忘了。
一)有多穷
首先,我们要说一些关于土著的事情。
有一件事情许多人都没有搞清楚。在过去25年中(1990-2015),增长最迅速的群体是哪一个。
许多人会回答,是“新移民”。
这个回答也是显而易见的。900W新移民蜂拥而入,填满了浦东到闵行的每一寸郊区。
而且新移民作风泼辣,挥金如土,买起5W/平米的房子眼睛都不眨。代表了旺盛勃勃的生机。
但是这个回答,却是错误的。过去二十五年,实力增长最快,面貌改天换地,反而是很多人以为“垂垂老暮”的浦西土著。
为什么,也没觉得浦西人现在多富呀。都没几个土豪。
这样说法,关键是你没意识到1990年之前上海人有多穷。
和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不一样,1990年之前的上海,其实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市。而远远不是所谓“远东第一大都市”。
当时的上海,和现在上饶,临沂档次差不多。远远比周边的常熟,上虞要穷得多。每年有很多的上海女孩子嫁到江浙,因为浙江人更富,要抢着嫁。
上海人谈论的,是去广州深圳打工,深深地艳羡那里二三倍的高工资。烦恼的,是要不要放弃国企铁饭碗身份。
今天大家都在骂,闸北火车站导致了脏乱差,把整个地段价值全都扯低了。还造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堵塞。
而事实的情况呢,周润发“上海滩”中的火车站,原本是“老北站”。是在七浦路上苏州河北。
1987年时,是闸北区政府哭着喊着,满地打滚哀求着市政府,把火车站搬到闸北去的,救救闸北。
火车站搬闸北之后,立刻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拉动效果。
闸北区居民,长期以来叫做“滚地龙”区民。滚地龙什么意思,就是裹张草席,往马路上一躺。
意思就是“这户人家完全没有固定资产”。是彻彻底底的无产阶级。什么彩电冰箱,连个热水瓶都没有的。
而火车站一搬闸北,整个闸北经济就活了。你躲在路边卖个凉皮,开个小旅馆,十几万人就有了收入,有了生计,告别无产阶级。
说这个例子,告诉你的不是上海人有多富,而是当年有多穷。
二)大赢家
如果我们以2000年为地产开发分界线的话,则2000年之前上海的住宅存量,在4.5亿平米左右。
基本可以认为,这些房子全部在“土著”手里。
时至2015年,这些房子,平均升值都在4W元以上。也就是以前3000元平米的房子,现在43000元/平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4.5亿*40000元=18万亿。
这18万亿,是平均分配给1400W土著居民的。也就是每人130万元!
三口之家,户均400万。
这个18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截至到2015年,上海市GDP(预)是25500亿元。
一般情况下,国家税收要拿掉30%,企业收入35%,能分给居民发工资的不会高于35%。
也就是工资8500亿左右。
这还是2015年的数字。前二年的GDP更低。
这说明什么呢,“人赚钱难,钱赚钱易”。
在过去十五年内,哪怕你全部的工资累计,一分钱不动。总数可能8万亿都不到。
而上海居民的资产升值是18万亿!
这同时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土著和高薪大学生哪个更有实力”。
在8500亿工资中,假设外来劳动人口占50%,一年工薪收入约4000亿。
你累计十年,也不过数万亿的规模。
而土著手里的5亿平米,每年涨2000元/平米,一年就是1万亿。
而上海楼市的涨幅,远远不止每年二千。
土著和外地小白领的实力增长,大约是400~500%:1的样子。
菜总说“二本外地狗,摁倒拆迁妹”,实在是宇宙不破的真理。
三)幸运
我们要心存感激,要铭记幸运。今天所有的幸福,不是靠你劳动所得,不是靠上海人的勤劳与智慧,而拥有如此财富。
我们是幸运的,当年中央选择了“上海开发”,而不是“无锡开发”。
如果当年开发的重点放在了无锡,无锡房价43000/m,而上海核心区的房价,则如蠡湖大街一样8000元/平米。
这里面就是18万亿的财富差异。户均400万元的财富差异。每个上海家庭少了四百万,立刻和瘪三差不多了。
没有了外地人涌入,没有城市开发,上海人就是滚地龙瘪三。
我们一定要用最大的热情,欢迎外地人涌入,支持外地人涌入,打造最热情好客的城市。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全缘由“是上海,不是蠡湖”。
四)剥削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外地人”创造的财富,是怎样落到“土著”本地人手中的。
你这400万元/户,是怎么来的。
这主要通过“宏观剥削”。
香港人曾经有过一个笑话,玩具大王,电动马达大王,龙虾大王,无论你赚了多少钱,最终你都是为“房产商”打工。
上海的逻辑,与此类似。他通过几个管道,吸干外地人的血:
以极高的价格,将浦东土地售予外地小白领
将市中心豪宅卖给温州土豪
55平米限制,售出老公房
交易税费
其中1,2我们之前已经有所阐述。而3会在下一篇讲。
五)官僚
2015年房地产业销售6.4 万亿元;
缴纳契税2874亿元;
房产税1372亿元;
营业税4051亿元;
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
缴税合计约1.1万亿元;
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
获8400亿元利息;
土地收入28517亿元;
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收入47917亿元;
占6.4万亿元收入的75%。
在房地产开发中,一般认为75%的金额被政府拿走。
而政府是什么。政府“广而泛”的名词,归根到底政府还是“人”组成的。
在生态位中,外来的大学生白领精英(简称白骨精),虽然他们占据了工蚁和黄牛的位置;
可是就“政府”而言,几乎95%的职位,都是被本地人土著垄断的。
虽然我们时常谈论着上海“书记、市长”等顶级官吏,往往由中组部指定。外省的官员居多。
可是你看到中层官僚,厅局处科四级,几乎全部都是本地的土著上海人。
上海有多少名处长。
正确的数字大概是50000名处长。其中每一个人都有40~50W的年收入。不亚于一个金领白领。
别看外地小白领自以为“高薪精英”,可是在“官场”这一个生态位的竞争之上,他们几乎全军覆没。浦西才占据着上海的权力中心。
官员有什么用呢。政府拍了一块地,有上百亿的收入。
可是这些收入,他还得花出去。简单点有中建一二三局,要兴建道路水电和高架。
比较复杂点,还有绿化养护,交通火警。
然后还有社会养老,慈善统筹,政府运作。
而这一些钱,几乎全部都落入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官场中人”手中去了。
最简单的一点,外环线绿化养护工程,你知道其利润和成本是多少么。
上海人这些年是明显滋润起来了。不仅国企效益很好,而且公务员也不再是紧巴巴。
各个国营系统,因为有政府支持,也不再是清水衙门。
也就是说,上海人不仅仅在房子上占优,而且在工薪性收入上也不落后。
普通的国企混个副处,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丝毫不比高科技码农少。
如果你不讲房子值多少。单单比存款的话,上海人也绝对不少,殷足。
大赢家。
以个人财富而言,上海土著才是过去十五年增长最迅速的群体。虽然外地人“数量”增长更占优。
或许还有人会问,唐镇50000/m的房子,500W房子400W税。
地价和税,是上海市政府拿走没错。滋养得上海本地人滋润万分。
可我这房子还是价值500W啊。
是资产我也没亏。
问题是,500W的唐镇房子,和500W现金,这绝对不是同一概念的事。
用回我们上一篇的标题:《小众市场》
来源:易中天《读城记》
视频:易中天说城市文化
(本文非地域偏向,勿撕逼!)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
一个外地人一进上海,立即就会被辨认出来,哪怕他一身的海货包装。
同样,几个上海人到了外地,也会为众所瞩目,哪怕他们穿当地服装,也不说上海话。
当然,其他地方人,也有容易辨认的,比如北京人和广东人。但北京人几乎总也改不掉他们说话的那种“京味儿”, 而广东人除了一说话就“露馅”外,长相的特征往往也很明显。
只有上海人,既不靠长相,也不靠口音(当然一讲话也很明显),也能够卓然超群地区别于外地人。
说得白一点,上海人区别于外地人的,就是他们身上特有的那种“上海味”。
这种味道,几乎所有外地人都能感受得到,敏感的人更是一下就能“闻”到。
显然,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
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
北京模式是“天下之通则”,省会、州府、县城,无非是缩小了和降格了的北京。它们当然很容易和北京认同,不会格格不入。
广州则介乎北京与香港之间,既可以与北京认同,又可以与香港认同,更何况广州在岭南地区,还有那么多的 “小兄弟”,何愁不能“呼朋引类”?
上海却显得特别孤立。它甚至和它的临近城市、周边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无锡也“不搭界”,尽管上海曾被称为“小苏州”,而无锡则被称为“小上海”。
但上海固然早已不是苏州的缩影,无锡也决非上海的赝品。更何况,别的城市或许会仿效上海,上海却决不会追随他人。
01
被误读的上海人
复杂的上海
一些外地人编有段子,说对上海人最好的夸奖是“你不像上海人”,可见他们对上海人的评价,实在不怎么好。
上海人太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他们爱扎堆,一群人用全国人民听不懂的上海话叽叽歪歪;他们崇洋媚外,总是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他们布尔乔亚,擦脂抹粉妖娆妩媚;他们排外,他们歧视乡下人……
总而言之,他们很坏,很不合一些论者的口味。
但另一方面,论者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归有些酸溜溜。
因为上海姑娘俊美、楼房高大、器具精致典雅、人们彬彬有礼,总之他们生活得让批评者艳羡和妒忌。
其实,上海人远比那些抽象的概念要复杂。
有人说上海人精明,但上海人的精明,无非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去主动侵占他人的事情,上海人做得未必多。
有人说上海人抠门,但是上海不但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源地,而且在建国后的灾难捐款中,上海人的人均捐款数肯定名列三甲。
有人说上海人猥琐,然而今天中国体育明星中,形象最健康的姚明、刘翔都是地地道道上海人,文艺界绯闻最少的孙俪,则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小囡囡。
还有人说上海人崇洋媚外,却不想想,从英雄钢笔到江南造船,中国近代的民族品牌不但大多产生于上海,也是上海人心头的骄傲。
北方人经常笑话说,上海人如何叽叽歪歪,两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为屁大点事能吵一路。
这种说法,让人觉得上海人很没有“素质”。
但倘若在言说者本乡,如君子国的君子们,大家能彬彬有礼,谦恭礼让,那上海人倒也自甘是野人了——要命的是,您那里真是君子国?
事实总是相反,多数言说者总是和本乡人对比,“在俺们这,早拎着砖头脑袋开瓢了”。
从血性上看,上海人当然很怂包,从理性上看,则是相对文明的。
还有外地人总归说上海人是如何爱钱、如何势利的。
但批评者却忘记了,上海是中国最早提倡自由恋爱,取消婚姻彩礼的地方。
那时,大多数地方的新人们,还在为彩礼闹红脸。
毫无疑问,对于上海人的描述和评判,大多数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强大媒体话语权力面前,上海人是沉默的。
但另一方面,上海人又体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人因为巩汉林的丑化去掌掴巩汉林,他们依旧过自己的市井小民的日子。
15年前,笔者在上海城隍庙文具批发市场买文具,结果把通讯录丢在一个文具摊上。
一个星期后,我找到了这位摊主。他说很笨拙的普通话,那种学说普通话的 声调更像一个孩子。
他从一个信封里拿出我的通讯录说,“我已经按照号码给你同学打过了,他们说你上课去了。
我正准备给你邮寄过去”。
我的同学说:“你又打电话又邮寄,不亏大了”。
那个上海男人有点腼腆地说:“做生意是做生意,做人是做人嘛。”
这就是上海人。
在他们身上,不断融合商业社会的精明、理性,又保留着中华文化的优雅、仁义。
这种内规则就是市民理性,它用一种平和淡定的态度来观察世界,判断是非标准,有时候会更自利一些,但这无疑是中国人现代性格中最为文明理性的地方。
02
上海男人
如此雄性如此优雅
上海男人独具魅力,孙道临在《早春二月》只中随意地将围巾向后肩一甩,便风靡全国。
全民狂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巩汉林演的叽叽歪歪娘娘腔的上海男人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以为这便是上海男人。
其实,上海男人不缺乏雄性和优雅。
1990年代,独步罗布泊的勇士余纯顺就是上海男人。
他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
面对这个充满雄性气质的男人,你还说上海男人很娘们儿?
许多年前,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一袭士林蓝长衫,迎着初放的桃花,很随意地将围巾向后肩一甩,透射出这一个上海知识分子的英气。
这个动作曾经风靡全国。
很多年之后,看到陈逸飞在水乡周庄的写生照片,实在是无独有偶,陈逸飞也是围了条围巾,其神态和孙道临何其相似。
有一天,我甚至发现,陈逸飞、余秋雨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大多数上海知识分子有着惊人的一致:语速慢而清晰,注重细节,擅长演说和讲故事。
他们慢条斯理,他们温文尔雅,他们关注细节,善于描述。
因为,他们逐渐确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优雅、温和和认真的讨论,是问题和逻辑之上的规则。
03
上海女人
热爱美丽成为一种习惯
当老太太出现在林乃仁面前的时候,林乃仁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老太太已经换了一身鲜艳的旗袍,发髻梳得一丝不乱,唇上还涂了淡淡的口红。
香港世联顾问集团的董事长,前博雅公关香港和中国区的主席林乃仁一直讲述着他对上海人的印象,这个故事在上海媒体广为传播。
2000年前后,林给今天上海的地标建筑群“新天地”做公关。
为了解社区的历史和文化,林在准备拆迁的石库门房子做访问。
林乃仁就这样和老太太絮絮叨叨 地聊家常,聊了半个小时。
谈话结束时,为了与老房子合影留念,老太太希望林乃仁能给她拍张照片,林同意了。
但老太太说“等我半小时“,林乃仁很诧异,香港人惜时如金,他内心虽然不愿意,但还是答应等她。
半小时后,当老太太出现在林乃仁面前的时候,林乃仁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老太太已经换了一身 鲜艳的旗袍,发髻梳得一丝不乱,唇上还涂了淡淡的口红。
这就是上海女人啊!林乃仁向周围的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唏嘘不已。
上海女人爱美,但是爱美有错么?上海女人小资,小资有错么?
04
上海文人
他们的骨头其实很坚硬
上海文人骨头轻、骨头软好象是一个固定印象了。 但事实上,上海文人不但骨头不软,而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硬骨头。
鲁迅在京沪之争中,就曾经说过:
“容易看的是,羊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常诋南人,并不视为同类。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 人,三汉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最后投降,从这边说,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从那边说,却是不识顺逆,久梗王师的贼。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谁都不妨加以卑视了。”
可见,上海人被轻视,并非是骨头软,而是骨头硬,而鲁迅也是亲见左联的新上海文艺青年,是如何在龙华就义,“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上海文人骨头硬,是因为在他们背后站着硬骨头的上海人。
历史上原属江苏,今隶上海的嘉定人在清朝初年,就坚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致嘉定三屠,数万百姓殒身血海的悲歌,更是民族气节的明证。
及至现代,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誓死抵抗、同仇敌忾的情形已经彪炳史册。
上海人,远不是你我通过传媒,通过他人之口,通过三五日的停留所得知的那样“羸弱”、“算计”、“小家子气”,这群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性和生活方式
上海市是1840年完全根据现代化建造的“人造城市”,这个时间之前根本不存在上海这个词,和上海很像的还有深圳、厦门、青岛和大连。
以魔都著称的上海,每天无时不刻都在演绎着中国最励志、最奢华、最现代的故事,而作为家庭事业都能撑起半边天的上海女人,上的厅堂入得厨房对她们而言都是小case,能让财生财,利生利才是她们令人佩服的。今天我们就以最资深的上海女人刘妈妈的故事来,和财妹一起看看在这个国际化都市中会孕育怎样的“财智”女人。
当大多数人还在叹息“钱难存”时,刘妈妈早已坚持了14年的记账习惯,对于她而言记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时时提醒她支出项目需要小于收入项目。收入可能有时候只来自薪水,但支出项目却很多,食、衣、住、行、育、乐、奉养等等,稍不注意每一项都有可能成为家庭财富的蛀虫。
整理账务的同时,刘妈妈也习惯提前做好家庭支出预算,什么时候需要缴保险费、缴学费、买房子、装修等家庭重要支出都是一早就计划好的。在刘妈妈看来,只要提前有了计划,才能有效地遏制住不必要的家庭支出,并且可以让你清楚自己还有多少余力多长时间穿插做一些投资理财事务。
除了记账,做预算,定期的“审计”也不能少,了解资金流向,做出最利于家庭财务发展的调整是刘妈妈让家庭财务游刃有余的不变法宝。
历经多年的亲身实践,刘妈妈家已令自家的生活小康有余,虽然刘妈妈和老公李建国都分别只是私企职工和教师,收入并不高。但在上海,她们有一套过百平方的新房,刘妈妈单位配有商务车,相关金融资产也有几十万,总资产近700万。一个工作普通、收入普通的工薪家庭是如何做到的呢?难道真的是靠节衣缩食?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早在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时候,刘妈妈和老公常常花10元钱去国际饭店观景窗边吃顿西餐,或隔几个月去新亚饭店吃烤鸡,过过浪漫的两人世界。
可见刘妈妈也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从她家典雅大方的客厅,欧式复古风格的主卧室,浓郁书香气的书房,简洁大方的厨房,联体式的卫浴设备,清新怡人的君子兰,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1投资房产本钱翻番
不靠过分节俭,那肯定得益于投资有道。不错,早在2002年初的时候,他们曾花十几万元投资了一套小户型房子。2003年初转手后净赚了18万元,差不多1年就获得了100%的收益!加上平常的一些积累,他们就有了换房的能力。
2003年6月份他们买下位于白兰路的漂亮公寓,精心装修完毕后喜迁新居,告别了居住多年的老公房。这套新式公寓,建筑面积有113平方米,当时单价为每平方米6000多元,总价70余万元,而现在这套房子的价值在500万左右。
据刘妈妈介绍,这套房子当时是向银行借款了5万元,虽然他们完全可以全款买房,但考虑到装修以及想在留点钱找适当的机会投资,才有了每月640元的按揭还款,但这完全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在10多年前,就懂得“合理负债”这一先进理念,可见刘妈妈开始相当有理财头脑的。
2投资国库券、股票
除了房产投资收益颇丰以外,刘妈妈和老公对国库券也有较早入手了。虽然他俩的收入并不比普通人家高多少。但为了多积累财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刘妈妈和老公一直比较关注市场行情。
早在世纪之初,他们就常常在发了季度奖或月度奖时转购国库债,当时国债利息高,而且还有保值补贴,当时李建国就建议老婆去去外地收购国库券,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没去成,要知道,当时如果去安徽等地收购国库券每百元甚至能赚上三四十元,收益率高得惊人。如果真去了,在那个年代就是百万富翁了。谈起先生当年的“前卫”投资建议,刘妈妈又开心又遗憾。
当然,刘妈妈和当时很多上海女人一样,也投资过股票,前前后后一共投进去差不多20万元。虽然没怎么赚到钱,但好在没有亏损,感觉风险很大就收回了股市中的资金,重点关注房产。虽然今年上半年出现一波好行情,但刘妈妈也并未参与,用她的话讲,投资股市太刺激,对心脏不好。
3开源皆因节流
说道这里,我们也会好奇,作为普通收入的三口家庭,你们怎么能留出那么多钱去买国库券、买保险、买股票、买房子呢?虽然刘妈妈会记账、会审计,会做预算,但这其中又有什么小窍门来控制支出呢?
4“结余补缺”平衡月支出
根据刘妈妈的方法,日常生活的水、电、煤气等开支每月的预算是固定的,但考虑到每个月的实际支出不可能均衡,因此刘妈妈会把上月的节余“顺移”到下一个月累积使用,起到“松紧自由控制”的效果,而且也不会影响每年用于该项目的总支出。
比如电费,每个月的预算为150元,她每个月会从工资收入中转出150元作为该项费用的使用金。5月份电费实际使用110元,还有40元的可用余额,那么到了天气比较炎热的6月份,即便实际使用了170元电费,仍可以凭借150元的预算和月留下来的40元结余顺利支付,而不会导致6月份的总支出特别多了。这样做,虽然不是为了省下多少钱,但这却不会使家庭支出突然激增,增加当月的支出负担。
5季度费用“零存整取”有效果
乔迁新居后,新的小区按季度向住户收取物业管理费。对这3个月交一次的物业管理费,章妈妈将其平均拆分为3份,并将每一份都计入每月的固定生活费预算中。也就是说,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和二个月都会从工资收入中提取一次300元的物业管理费,加上第三个月提取的300元,总计900元,就可以不慌不忙地交给物业公司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均衡支出,像物业费这样一个季度交一次的费用,如果纯粹从某一个月支取,就会对当月产生现金流出压力,但通过月存季取的方法将实际发生的不均衡的季度性开销均摊到每月的预算中,就能有效减缓实际花费较多月份的支出压力。
挣下的并不是攒下的,攒下的才是挣下的。如果想要致富,而又不依赖彩票中奖等概率极小事件的话,从每个月的收入中硬性存下一部分钱,长此以往,肯定有很大的结余。
从刘妈妈的理财分享中,我们发现像她这样的资深上海女人都有着这样的理财特点。
特点一注重积累
细水长流出于女性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操劳角色,她们深知日常花消犹如细水长流,平时似乎看不见花销累计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每一天、每个月都不能断流。
毕竟过日子总是琐碎和长久,因此,不能没有精打细算的思维,她们在家庭消费(比如购物、买菜)和投资理财(比如存款、购买保险、国债、房屋等)方面同样体现出细心、精明的风格。
特点二善于用钱
在家庭日常财务管理中,能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支出是许多精明上海女人的首选,这本身是科学的。一般来讲,家庭支出可分为2部分:一种是常规性开支,如家庭人员每天的吃穿用等物品的开销;
另一种是资本性支出,如购买家庭的固定资产电视机、家具等。而记账却能实现用钱的科学性。这种方法以现金收支为基础的,从而反映出家庭的收入从何而来,又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还结余多少。对结余数可以安排适当的投资理财,从而使财富保值升值。
特点三懂得规避风险
“女汉纸”如今大行其道,但在财务上,她们绝对不是冒险家,据研究表明,女性更倾向于接受长期的投资计划,比如房产、债券。“保本”“稳健”是她们追求的目标。
即便像刘妈妈这样的精明女人,在面对重大投资时,选择都是可以稳健增值的资产,对收益较高,风险也较高的股票也是及时止住,可见,懂得规避风险对于家庭资产的增加影响颇大。
如何进行理财,有如下几条建议:
零存整取:每月固定存一笔钱,存期一年,到期后全部转为一年定期存款或国债,存款和国债是没有风险的,可以作为生活备用金或以后购房的首付款。负利率时代,理财姐不建议存太多的钱到银行,每年还有倒贴银行一部分,实在不划算!
基金定投:基金定投不一定需要大价钱,可以选择那种在固定时间自动扣款的投资,每次只需要100-200元资金,这一类的有股票型、混合型、指数型基金等,定投收益高,净值波动大,但长期投资可以平摊成本,提高收益。
P2P网贷:门槛低,很适合低收入人群,年化收益率在6%~12%左右,且风险较小,可以把控,但一定要学会甄别,注意一定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平台,不要太冒险!
保险: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股票如过山车一般变化莫测,不如保险产品安全稳定,所以买保险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项很好的投资,既可以规划人生财务,又能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分摊一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