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病患,因症状不明显,一向被视为“沉默的癌症”,很容易忽略。
摸到肿块尽速就医
淋巴癌虽然是从淋巴组织长出来的肿瘤,但症状不一定是淋巴腺肿大,可能是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生成,譬如胸腺、肝脾、腹腔、鼻咽等都有可能长出淋巴癌;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癌症发生淋巴转移,譬如乳癌、肺癌、甲状腺癌等,也会造成淋巴腺肿大。
淋巴癌最常见6大警讯:
1、烧:突然无故发烧
2、肿:脖子、腋下或鼠蹊部长出隆起的肿块,不会痛
3、痒:全身发痒
4、汗:夜间盗汗
5、咳:持续咳嗽、喘
6、瘦:三个月内减轻体重5%以上、常觉得疲倦
当淋巴肿瘤日渐长大就会对邻近的正常组织产生压迫或造成阻塞,进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一旦确诊是淋巴癌,不必惊慌失措。台北荣总血液肿瘤科主任邱宗杰表示,在所有癌症中得到淋巴癌算是幸运的,治愈率相对高。台湾最常见的淋巴癌是恶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化疗合并标靶药物是健保给付的标准疗法,已有十几年历史,治疗效果很好,五年存活率有六到七成,治愈率也有三到四成,他的门诊就有一些老朋友,过了二、三十年还健在。
针对年纪较轻、体能不错的人,如果罹患高度恶性的淋巴癌或是面临复发,除了化疗和标靶药物之外,还可做健保给付的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能加强疗效,杀死残存癌细胞。
此外,如果只有局部发生癌化,也可以外科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射治疗。高龄族群则以低恶度的淋巴癌为主,长得慢,不容易治愈,但只要好好服药控制症状,就可以与它和平共存。“好好治疗,生命还是充满希望!”邱宗杰说,很多病人被“恶性”两个字吓坏,却不知道淋巴癌治疗效果很好,逃避正规治疗、到处乱找偏方的结果,反而错失治疗良机,造成遗憾。
一般而言,医生会用目测、问诊、触诊,必要时用穿刺、切片、验血方式确认。身体外显、外露部位较容易观察,但属于内藏器官周围的淋巴管就必须靠电脑断层扫瞄,甚至使用侵入性的内视镜侦测。
邱宗杰指出,淋巴癌诊断不易,通常要仔细排除其他疾病,兜一圈才能确诊。有些原本以为是胃癌、骨癌的病人,开刀开进去才发现是淋巴癌。艺人比莉就是因为时常胃痛,进出医院20余次,最后才被诊断出是淋巴癌。
会痛比不痛好
医生会依据淋巴肿块的数量、大小、发生位置、有无痛觉、质地、发病时间等条件判定,“准确度可达80%。”马偕医院血液肿瘤科资深主治医师张明志强调。
数量:如果只是一个、两个肿块,分散开来,基本上是良性;若肿块连成一串像葡萄,或者超过两个部位以上,两侧都有,极可能是恶性。
大小:直径小于两公分,摸起来会痛,良性居多;直径超过两公分以上,摸起来不痛,但肿块很硬,恶性居多。
比较需要注意的是一公分半、如花豆(大红豆)般大小(约一个指节),才有“嫌疑”,若是如黄豆、绿豆、小红豆般大,不妨先观察两个星期,肿大范围是否持续扩大。
若是良性肿块,直径超过两公分,几个月仍未消掉,有些医生还是会建议病人切除,以绝后患。
位置:锁骨上方、前颈胸骨乳突肌的三角部位淋巴腺肿大,很多与感染有关,良性、恶性的机率各占一半;颈后则大多是良性,不过也有例外。
一般在胸腔或腹腔的部位,比较难察觉。有时是因肚子痛,开刀切片后才发现是淋巴癌造成的肠阻塞。淋巴癌较少是从腹股沟的鼠蹊部开始发病,很多是因为生殖器细菌感染性病,或下肢有外伤才造成肿大。
速度:肿块的生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恶性肿瘤的特质之一,就是短时间内持续变大,1~3个月内变成两倍,就有可能是恶性。如果肿块已存在三、五年,反而较不需要担心,“恶性肿瘤很少经过那么久还没有动静,八九不离十,是良性。”林口长庚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主任杨兆平指出。
病史:病史很重要,以前没有,突然在一、两个星期内渐渐大起来,就要小心。
杨兆平举例,有些小孩的淋巴腺从一、两岁就开始肿,六、七岁才来就诊,拖了这么久都没变化,绝大多数是良性,因为身体长大了,淋巴腺也会长大,除非是特殊原因感染,通常不需特别处理或治疗,也不需要切除。
淋巴癌很难找出真正的原因,医生再三叮咛,平日多注意身体的变化,只要发现异常肿块或不明原因症状就要就诊,还有定期健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不过一旦身上有不明硬块或者淋巴发炎、肿大,多数人难免疑神疑鬼自己是否罹癌。不过根据临床经验,80%以上的案例都是过度担心,“每一个人一辈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淋巴腺肿大。”张明志曾对《康健》表示。
他解释,一般常见造成淋巴腺肿大的原因,包括感冒、拔牙、细菌病毒感染等;另外,则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腺肿大,譬如自体免疫系统的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梅毒、爱滋病等经常都是从淋巴腺肿大、发烧开始出现症状。
还有,吃癫痫药有时也会产生淋巴腺肿大的副作用;病毒感染的慢性疲劳症候群,有一部份特征也是淋巴腺肿大。
尤其是小孩子生病,最明显的就是脖子很容易肿起来,久久不退,父母就会担心是不是长了肿瘤,但其实可能是甲状腺或唾液腺肿大,也可能是腮腺炎(一般称俗猪头皮),或者甲状腺旁边的咽喉管囊肿。
杨兆平指出,儿童的淋巴组织在青春期以前比成人发达,淋巴细胞很容易接受抗原刺激,譬如痱子、疹子、洗头、异位性皮肤炎、脂漏性皮肤炎、经常抓养等,都可能造成局部淋巴腺肿大。10~12岁以后淋巴组织开始萎缩,反应就不会那么敏感。
淋巴腺肿大≠淋巴癌
淋巴组织主要集中于三大部位:头颈、腋下与鼠蹊部;另外在腹腔、胸腔里也有很多淋巴结,脾脏、肺脏、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入口处,周围也分布很多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形状像豆子颗粒,每一个淋巴结像树干分枝一样向外散开(淋巴腺),并有各自的管辖区域。杨兆平提醒,一旦发生淋巴腺肿大就要去“追本溯源”,它的管辖区域内是否有感染、皮肤病变或者被蚊虫叮咬。
“经常淋巴腺肿大的人并非就是淋巴癌的高危险群,这是两回事。”杨兆平确切指出,淋巴癌虽是造成淋巴腺肿大的原因之一,但因为淋巴腺肿大得到淋巴癌的机率并不高。
一旦发现淋巴腺肿大,病人就医时可看血液肿瘤科、耳鼻喉科、风湿免疫感染科、家医科、胸腔科、乳房科、一般外科、内科等。
谁是得淋巴癌的高危险群?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爱滋病患,因为身体监督机制较弱,淋巴癌风险比一般人更高。
医学小辞典
恶性淋巴癌区分为“非何杰金氏”(No-Hodgkin’s Lymphoma)与“何杰金氏”(Hodgkin’s Disease)淋巴瘤(癌)两大类。两者虽都是恶性淋巴瘤,但在细胞病理组织型态完全不同。
东方人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较西方人多,恶性度较高,肿瘤细胞很容易散播,一般治愈率也可达60~70%,要视病况严重程度而定;“何杰金氏”治愈率较高,可达80~90%。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转移,比较常见的是转移到骨髓、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等部位。何杰金氏由于恶性度较低,癌细胞长得很慢,比较不会发生远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