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

郑板桥的风雨人生

原创 薛传鹏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枫叶芦花送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一个漆黑的风雨之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子时,江苏兴化东门外,一户破落的书香门第生了个男孩——郑板桥诞生了。父亲郑之本,以廪生身份教私塾。什么是廪生?考中秀才时,名次比较靠前的,公家每月给六斗米,每年给四两银子。母亲汪夫人,端庄严肃,聪慧灵敏。他刚出生当然不叫板桥,父亲给他取名燮(xiè),字克柔。《尚书·洪范》上说,强友刚克,燮友柔克。意思是对待孬人,就用强硬的办法;对待好人,就用柔和的办法。

郑板桥脸上有麻子,相貌丑陋。儿是母亲心头肉,亲娘不会嫌儿丑,但小板桥四岁时,母亲病死了。他不知道那是死,老屋中,破床边,昏灯下,还阿妈阿妈地叫着。

继续给板桥母爱的是保姆费氏。他家不是穷吗,怎么还雇得起保姆?因为板桥他爷爷在世时,家境殷实,费氏是板桥他奶奶的丫环。后来郑家败落了,费氏也不走,一直在郑家做保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兴化发水灾,全县饥荒。郑家养不起佣人了,但费氏在自己家吃住,还每天到郑家干活。康熙三十七年和三十九年,兴化又两次发大水,郑家日子越来越难,费氏不得不外出谋生。板桥天明醒来,保姆已走,灶台还是热的,掀开锅盖,一碟菜一碗饭。八岁的板桥失声痛哭。他所依靠的保姆,又像他的母亲一样,突然被命运之神攫走了。在儿童心中,走和死一样,都是永远消失了。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父亲又娶了个媳妇,姓郝。郝氏也是个善良妇女,勉力操持这个破败之家。板桥哭闹时,倒地打滚,污垢满脸满身,继母郝氏不怒不恼,哄劝着,给他洗脸、换衣服。可惜,郑板桥十四岁那年,继母也病死了。

怎么回事?郑家风水不好吗?人都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靠父母五读书。命运不济,风水不佳,又是个穷二代,那就努力读书吧。别看郑板桥长得难看,头脑可好使。三岁识字,五岁背诗,七岁就读五经四书了。读书人只能从科举中求出路,他从父亲那儿接受的也是修齐治平的儒家信条。再者,家乡兴化,明朝中期就出了三个宰相,其中李春芳还是状元。前辈的事迹,时刻激励着郑板桥的功名欲望。读书——科举——做官,这是人生三部曲;秀才——举人——进士,这是一条光明大道。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十岁的郑板桥已经上路,考中秀才了。

他结婚时二十三岁,妻子徐氏,勤劳朴实,夫妻感情甚笃。但随着孩子的出世,处处捉襟见肘,板桥不得不想法谋生。虽然他的兰、竹、石已经画得很出色,但没名气,卖不出去,只好靠教馆了,就是教私塾。很多读书人在做官之前,一边教馆,一边读书,为科举做准备。郑板桥对于教馆感到痛苦屈辱。他说,私塾教书乃下流之业,傍人门户,半饥半饱,寄人篱下,形似囚徒,只是没上枷锁罢了。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穷困的枷锁却如影随形。那个年代,人们都不懂避孕。郑板桥的孩子,由一个到两个,由两个到三个。有时,他满怀热望外出借钱,半路上就灰心丧气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即便开了口,也是碰壁而归。妻子却宽慰他,拿出箱底的簪子,送进当铺,换回一点粮食,暂时缓解一家人的饥饿。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这一段凄苦的生活,郑板桥在《贫士》中有真实的记录。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郑板桥的家庭,偏偏是啥都不缺,就缺钱,啥都没有,还有病。心爱的儿子才四岁,竟然病死了!郑板桥写有《哭犉(chún)儿》五首,长歌当哭,痛彻肺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紧接着,父亲又死了。

父亲尸骨未寒,要账的啪啪啪把门拍得山响。天乎!天乎!天亡我乎?我老老实实地读书,考科举,教私塾,不违法,不犯罪,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呢?我背人独自问真宰,但青天万古终无情……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了走出困境,郑板桥决定不教私塾了,专靠卖画。雍正元年(1723年),三十一岁的郑板桥来到扬州。扬州自古繁华地,月明桥上看神仙。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巨商大贾,富可敌国。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盐商们附庸风雅,花高价买字画。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大的字画市场。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郑板桥在这里结识了很多诗朋画友,李鱓(shàn)、金农都与他过从甚密。他们出道早,年龄大一些,已经相当有名了。郑板桥和这些不同凡俗的朋友,常常在茶楼酒馆吟诗作画。本想着在扬州文化圈混个名利双收,但五年一觉扬州梦,仍是落魄一敝裘。这五年之间,他也到过秦、陇、燕、赵,照样铩羽而归。

还是沉下心来读书吧,没名就没利,名乃利之根。雍正六年(1728年)春天,三十六岁的郑板桥寓居扬州天宁寺,开始了又一轮的寒窗苦读。不过,又一轮的凄风苦雨也开始了。雍正九年(1731年)冬天,与他同甘共苦十七年的妻子徐氏,病死了。郑板桥三岁丧生母,十四丧继母,二十九丧子,三十岁丧父,三十九丧妻。你说说这是什么命吧,生无可恋了,欲哭无泪了。

办理妻子丧事,花了些钱,字画又无人来买。这个冬天,寒冷彻骨。他裹着亡妻打过补丁的破棉袄,在墙角瑟缩着。除夕之夜,别人家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他家凄凄惨惨,死气沉沉。拜神祭祖,无酒无肉,只好供上一碗凉水。死人可以喝凉水,活人却要吃饭,还有两个女儿呢,目前的生活费怎么办?眼看明年乡试之期迫近,盘缠呢?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郑板桥鼓足胆气,硬着头皮,去向县令汪芳藻借钱。汪芳藻是个文学之士,有民望,有政声。郑板桥写了《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献给汪芳藻。诗中叙述了自己的穷酸境况,又恳切求助:明年又值抡才会,愿向秋风借羽翰。汪芳藻慧眼识珠,慷慨赠金。板桥大喜,雄心勃勃,踏上了南京乡试的征途。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看来,郑板桥要转运了。果然,雍正十年(1732年)秋天,四十岁的郑板桥中举了。这一份迟来的功名,父母妻儿都不能共享欢乐了。给谁报喜呢,只能到亲人坟前痛哭一番。《得南闱捷音》写出了他悲喜交加的心情:何处宁亲惟哭墓,十载征途发达迟……

既然走科举之路,就必须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或者说,一条道走到明。为了专心读书,他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叔叔郑之标,但第二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叔叔又死了。这才刚中举……天地之间到处是坑啊!寒风摧碧树,冷雨满江城。

痛定思痛,哀兵必胜。乾隆元年(1736年)春天,郑板桥参加了礼部会试,又经过殿试,考中了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经漫长岁月,历经无数风雨,终于修成正果。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四十四岁了,与群芳争艳的青春时代,已经过去了。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虽然得了进士文凭,短期之内还无法做官,要等空缺,这叫待宦。不过,在这期间,他的字画明显升值。生计问题解决了,还娶了一个新媳妇。

新娘饶氏,年方十九,嫩得一掐一股水。板桥年方四十五,货真价实的大叔级别。这,这能行吗?他们怎么认识的?两年前的阳春三月某日,郑板桥外出游玩,在花树掩映的乡村,与饶姑娘偶然相遇。妹子闻板桥之名,慕板桥之才。板桥丧妻多年,正空虚寂寞冷,遂两情相悦。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乡村艳遇,一见钟情,像电视剧一样不真实,但的确发生了。后来证明,这美好姻缘还经得起时间考验。郑板桥的《扬州杂记》,详细记述了这段浪漫情缘,文字跌宕生动,情节宛转曲折。

虽说女方不要房不要车,但订婚结婚的巨额费用怎么办?幸亏一个叫程羽宸的茶商出资相助。程羽宸,江西蓼洲人。他没有商人的鄙吝之气,而是性情豪放,交游广泛,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且喜欢诗文,久慕板桥之才。程羽宸先出五百两银子替板桥订婚,又出五百两让他结婚。郑板桥非常感激。他说,余落拓江湖数十年,惟程三子鵕(jùn)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又作诗道:世人开口易千金,毕竟千金结客心。自遇西江程子鵕,扫开寒雾到如今。

金榜题名之后,就是洞房花烛,又有大款相助。可能上天看郑板桥以前太穷太苦,给他的补偿吧。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郑板桥到北京跑官,这次攀上了高枝。他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并受到特殊礼遇。允禧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的叔叔。《清史稿·圣主诸子》说他诗文清佳,工于书画,远追董叔达,近接文征明。郑板桥到了王府,允禧亲自下厨切肉,并送到席前。王爷允禧说,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意思是李白醉草吓蛮书时,皇帝唐玄宗看醒酒汤太热,亲手给他调凉些。如今我亲手给你切肉,年代虽有先后,但不亚于李白的待遇。王爷允禧与郑板桥来往数次后,将自己的《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送请板桥指正,并求作序,板桥读后,欣然命笔。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了王爷这张大牌,很快,郑板桥被授予官职——范县知县。范县是鲁西一个小县,地处黄河北岸。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五十岁的郑板桥骑着毛驴,带着小清新饶夫人,几箱书,一张琴,一捆行李,走马上任了。上任第一天,就叫衙役在县衙墙壁上打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耳”。范县小国寡民,民风淳朴。郑板桥清静无为,吟诗作画,饮酒解闷,有时还放声高歌。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县官真是奇葩。饶夫人劝他,历来只有狂士、狂生,还没听说有狂官的。板桥就改在晚上喝酒,酒后即睡。以前的县官出门,总是大张旗鼓,鸣锣开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板桥却低调行事,免去排场。范县百姓把他当做长者敬重。他在范县呆了五年,在这期间,饶夫人为板桥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五十二岁的郑板桥晚年得子,自然喜不自禁。上天啊,你终于开眼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就是现在的潍坊。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乾隆出巡山东,搞祭祀泰山的大型活动。郑板桥随行,为书画史,在泰山玉皇顶住了四十多天。这是他一生中最光彩、最富纪念性的日子。后来,他刻了一枚印章:乾隆东封书画史,以此夸耀,引以为荣。

工作、生活刚刚有点亮色,风雨又来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板桥六岁的儿子病死了。这已经是第二个儿子死去了。第一个儿子死的时候,正在穷困之中,缺医少药,救治无力,自己就已经痛不欲生了。现在当官了,不穷了,竟然又死一个!怎么回事呢?天公歹毒,欲绝我后乎?

还没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潍县就闹起灾荒,上演了人吃人的惨剧,专吃小孩,小孩肉嫩。郑板桥爱民如子,痛断肝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孩子已经死了,不能再让别的孩子惨遭荼毒。他决定开仓借贷,手下人劝他向上级汇报。郑板桥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上有谴,我任之。意思是,这生死关头,一级一级的申请,等到批下来,百姓都饿死了,就算上级责罚,我一人担着。他拨出大批谷子,让老百姓打借条来领。郑板桥的果断措施,救活了上万人。这年秋天仍无收成,百姓无力还贷,郑板桥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郑板桥六十一岁时,结束了十二年的官场生涯。去官之因,众说纷纭,或生病,或被诬,或勒令退休,或主动辞职。十年盖破黄绸被,都历遍,官滋味。年纪大了,归老田园,寄情山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郑板桥只有三头毛驴,驮着一些衣物,一些破书。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潍县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相送,痛哭之声,十里可闻。

郑板桥罢官回乡,算不上衣锦荣归。不过,此时声名远播,前来求索字画的人络绎不绝。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得到他只字片纸,都如获至宝。做官之前,卖都无处卖,做官之后,写都写不及,甚至名扬海外,高丽国丞相李艮(gěn)还亲自登门求书。

郑板桥的故事不胜枚举,脍炙人口的就是难得糊涂。话说某一天,郑板桥到莱州云峰山,观看郑文公石碑。因为盘桓太久,天色已黑,只好借宿山间茅屋。主人乃一儒雅老者,自称糊涂老人,出语不俗。屋里有一超级砚台,桌面大小,石质细腻,镂刻精良。老人请板桥题字,板桥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板桥也请老人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如富贵之门也”,也用了一方印章,印上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大惊,始知这是一位退隐大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名号,第二天临别之际,板桥又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糊涂老人会心大笑。

晚年的郑板桥,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寒来暑往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从头到尾,抚摸自己的一生。死了七位亲人,考了二十五年科举,做了十二年县官,穷了四十多年,折腾了一辈子。年轻时,寒窗苦读,幻想修齐治平;做官后,勤政爱民,仍然壮志未酬。挺然相斗一千场,千场斗罢身满伤。人生如寄,世事沧桑,糊涂一笑,万事苍茫。

乾隆三十年腊月十二(阳历1766年1月22日),这个穷书生、大才子、父母官、孤独者,走完了他的风雨泥泞路,享年七十三,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昨夜风吹雨,雨中醉人回。

舟中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尽,问君辛苦到何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传鹏原创郑板桥的风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