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并不是无迹可循

我是特别爱计划的人,1年、7年、一生的计划都做过了。

所以在写下古典老师发起的5年计划之前,决定先梳理下过去吧。

今天在回家的地铁上和特别投缘的歪歪聊了一路。

她说:“前段时间你问我是突然兴起开始写手帐的,还是之前就已经有一些积累,当时我的回答是突然开始,就想做点不一样的。后来我慢慢回顾,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我在之前读理工学院的时候,就有一个自制的各种颜色的小本,每天我都会把自己的to-do列在上面,但没把它当手帐来看。我觉得好神奇啊,原来竟不是一时兴起,真的在之前就有列清单了!”

我完完全全能get到她的点,因为我也是这样,通过慢慢回溯,发现了点连成线的痕迹。

刚开始决心好好写手帐的时候,我是被王潇的一句话震到,觉得是应该有个专属自己的、认真走心的编年史了。进入狂热阶段时,身边任何人问起什么时候有这个爱好的,我都会很自然的回答2015年9月中旬。

后来慢慢回想,惊呆地发现“纳尼?原来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有列待办清单的习惯了?!”,而且高中的时候每年都会和好基友拿着参加学校比赛赢来的礼券在纪伊国屋书局挑选日程本子,那时候动辄几十新币,贵的咋舌,但总会珍而重之地去左挑右看,买一本回家,好好开始新的一学年。

而我的大脑完全将之前那段“准手帐”时期抹掉了,若不是仔细思考,还真的以为自己是突然和手帐结缘的。

每逢大考,我特别热衷于列学习计划。几号到几号学习哪门科目,一周要刷多少题,每天几点到几点要做阅读理解,几点到几点是背历史等等,到哪一天要再次进行全盘复习。如果时间允许,我列几天都不会疲惫的。甚至还有各类鸡血句子贴在书桌旁的几面墙上,“想想瞧不起中国人的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争口气喷她一脸吗!”、“If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说完了!”诸如此类。凡是进来我屋子的大人们无一不被震撼,继而在自家孩儿那里把我吹捧成“别人家的孩子”。

对,光是列计划,就让我热血沸腾、鸡啼长鸣。

后来我也知道了,自己期待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按照计划一步不差乖乖完成后,那个彻底蜕变的自己。

于是我又开始好奇,难不成此项爱好是中学时期养成的?再之前呢,我在干嘛?进而继续追溯,发现自己小学时期除了在班里开小铺子卖东西(对,你没看错),最爱干的一件事是列假期计划。每年寒暑假开始的前一天晚上,我会非常郑重地坐在桌前,写下“每天x点起床、x点入睡、假期要看多少本书、练多少首曲子、每天做几页寒/暑假作业”。然而计划只是计划,往往第三天我就开始撒丫子满院儿跑了,等到惊觉假期快结束时开始匆匆忙忙赶作业。老妈看到我这个举动,每每都要嘲笑一顿“马歇尔计划”,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想起这茬,我问歪歪:“在理工学院之前呢?” 歪歪想了想:“对耶!我中学会做假期计划什么的!”

原来如此。

通过俩人的亲身体验,我突然明白:哪有不经积累的瞬间顿悟?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着这样的活法,那都是过去生命的每个节点组合而成。看似毫无关联,甚至相隔久远,但你回头看,才能发现这些巧合与刚好。乔帮主说“connecting the dots”,就是这个理儿。

你是不是也以为自己开始写手帐是“说干就干,没有理由”的一件事呢?我相信,这个认真写手帐的你,是有迹可循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并不是无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