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小的人应该不认识他吧,2003年非典时期,“把重病人都带到我这里来”的钟南山。现在是2020年,他84岁了,他出发去了武汉。
——央视网
近几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武汉蔓延,人心惶惶。也使得一个老人,重回公众视野。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登上了去武汉疫区的高铁,挂帅出征。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张图片刷屏。
这个疲惫的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是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1960年,24岁的钟南山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来的北京大学医学院)他继承父亲钟世藩的衣钵成为一名医生,他的父亲钟世藩是纽约大学博士,民国时期中央医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因为一腔爱国热情,选择留在大陆。
而钟世藩的儿子钟南山,因为家学渊源,也因为天资卓著,1985年被制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1996年仅三十岁的钟南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正是他和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才把国人拉出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白色恐怖—非典”
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报新的感染人数,医护人员很多倒在一线,到处都是抢购板蓝根和食醋的身影。
因病死亡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而真正的病因却迟迟找不出来。
医学界的权威专家认为“非典”是支病原体感染造成的,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仅仅是个肺炎罢了。没有必要自乱阵脚。
但正是这种轻视和大意,医生们没有采取最高等级的防御措施,导致一批批的倒在岗位上。
病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急性传染病,很多人没有及时就医,导致非典肆虐各大学校工厂单位。随着病情蔓延,社会各界陷入了极大恐慌之中,但依旧束手无策。也是,连发病原因都找不到,又怎么可能治疗?
这时候,钟南山站了出来。
他公开表面了自己的观点:“这根本不是什么支原体感染,而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但钟南山的说法和当时有关部门:“仅仅是由衣原体造成,疫情很快能得到控制”的口径背道而驰,他发声不久,就收到了“少说话”的指示。
钟南山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不引起重视,则会导致更多人丧命。一方面,他这般“不和谐”的声音,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何去何从?
困顿之间,年过花甲的钟南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儿科专家,他一生讲话很少,但讲一句话,就一定要有依据。”
该不该讲真话?
有关部门不让他讲,未必出于恶意,一旦真相公布,很可能引起极大的公众恐慌。可是如果他不站出来,人们很可能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岂不是更控制不住疫情?
那一天,钟南山思索了很久。结果,我们自然也知道了。
2003年4月1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钟南山宣布了自己的判断。自此,他身先士卒冲锋在“战场”一线。
甚至在自己身患肺炎时,他都只是在家隔离治疗,身体恢复期间都在不停工作,彻底好转后立马回到岗位。在无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8月肆虐一年的非典病毒,终于销声匿迹。
2003年,钟南山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钟南山院士也并不是很多人心里想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是一名实打实的体育健将。
1956年,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因为体育成绩突出,代表北医参加北京高校运动会取得了400米跑的桂冠,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记录无人能破。
1959年9月,在首届全运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记录。
现在84岁高龄的钟院士依然坚持一周三次的锻炼,无论是游泳,篮球还是力量训练,都不落年轻人半分。
看着钟南山院士的种种事迹,想想就连跑个八百米都要气喘吁吁的自己,不免有些羞愧难当。
其实所谓医者,妙手仁心。
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人心。钟先生两者兼备,所以举国敬仰。
17年,白驹过隙,他依然倔强如当初,他的身影依然挺拔如山岳,让人安心。
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疫情面前,钟南山先生是普通人,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会在病魔面前不堪一击。
但是他们仍然选择成为这场疫病中的“逆行者”。
言无人敢言之言,担旁人不敢担之责。他只为了千千万万普通人,他只为了我们在新闻上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时,心安。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怎样评价院士钟南山?”
其实还能怎么评价老先生呢?
所谓太庙柱石,镇国南山。
现在想来只有横渠的话最为贴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等晚辈唯有向钟老先生致敬,唯君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