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

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_第1张图片

01

最近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

忙碌的工作让我忘记了思考,究竟怎么回事?毕竟还有10天就要过春节了,手上还有一堆工作,跨年再完成,总是不好。

但为什么我老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呢?直到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平时几乎不发朋友圈的朋友,发了这段话:

“作业终结者,玩具破坏者,考试痛苦者,浴室灵魂歌手要放寒假了,瑟瑟发抖中。”

配图是他那一脸无辜的儿子。我这才彻底明白了自己,心神不宁的原因了。

说来惭愧。陪伴了14年的成长之路,原本以为,我已经彻底适应了这种历练和斗争的生活。

却从身体上,率先先反映出了不适。我长长的吸了一口气,快速思考了一下假期可能用到的东西,以及快递即将停运的事实。

马上下单采购了10包润喉片,购物车里某次加入的无意中看到的防噪声耳塞,这一连串的动作操作完毕后,我对自己开始提醒,接下来的假期。

一定要少嚷嚷,慢性咽炎一犯,吃再多润喉片也不易恢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己的五官功能稍微退化一下,做到少看少听少说,有的时候,掩耳盗铃也是中年老母亲的智慧生存之道。

结果晚上,想着还有两天就考试放假了,熊孩子自己先亢奋的要命,冲进浴室洗澡前,都要高呼着:“还有两天,家里神兽就要出没啦!”

提醒我们自己就要解放了。可除了熊孩子,我们全家人全都面面相觑,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复杂的表情。

就连一向爱唠叨的姥姥,也是赶紧扶了扶老花镜,以凝视她的年货海报定一下神。

只是过了好一会儿,我定睛一看,咋姥姥看的海报还是元旦的?过期了,她老人家还看这么久,真看进去了?

神兽即将出没,潜在的心理威力,不言而喻。

02

正好,前两天我才看了一个关于本市的两份档案。

1920年2月23日10时,一位勤务督察员在套红事签中郑重汇报:“春节期间,市内各街巷常有小孩云集,不分昼夜将花炮任意乱放”。

仔细读读这份档案,发现这些小孩,还真是有些无法无天。他们还要放鞭炮去炸轿夫以及惊扰马匹,真是出场就自带“熊孩子出没,请注意”的惊悚。

当然,惩罚的措施也是很严厉的,不仅要“随时严查干涉”,“一旦有上述行为立刻要通知孩父兄”。

看来,春节前的熊孩子,一百年前和现在,似乎也没好到哪里。熊孩子果然是百年不变的物种呀。

接下来的一份民国档案也比较有意思,是一份促进寒假补习社的简章。

档案显示:“为鼓励学生之兴趣,促进身心之修养,本社从1月25日起开办补习班。每班限60人,每天上课4小时,中文英文算术体育全科都可以报名”,同时,还附着每个学生每门课缴费金额以及授课地点等信息。

看来学生补差、弯道超车这件事,从过去到现在都差不多。总之,一到假期就是一个大笔支出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妈妈群里,身边一群妈吆喝着组团带娃参加,针对中考体育科目的体能训练班一事。

哎,既然过去到现在都差不多,那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会对孩子放假都有着强烈的恐慌呢?

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_第2张图片

03

感觉过去的人,要比我们淡定的多呢?我觉得,今天我们的恐慌,更多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外部呈现。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都是教育的受益者。

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跟上时代,在求学这条路上被耽误,无法成为教育的受益者。

但实际上,随着今天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单一维度的竞争,本身就在不断的拉高竞争的平均线。

对孩子们来说,参与竞争的难度,其实远远的大于我们小时候。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虽然也属于让人操心的熊孩子,但至少父母们整体比较淡定,加上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很难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一个孩子身上。

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养育的状态,家长们也不太会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孩子未来唯一的出路。

但随着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父母亲感受到,教育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相对公平的竞争,也是一个人一生里,几个为数不多的“重要机会”。

可现实却明显感觉自家熊孩子浑浑噩噩,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熊孩子的现实表现不能形成共振,彼此之间产生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激烈冲突,首先都是因辅导作业和孩子学习的事。

别说什么“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看到孩子那么简单的作业,都没法顺利完成时,父母简直瞬间就被“动口又动手”附体,一不小心还会发展出男女混合双打同一目标物。

就这样,打在手上,痛在心里,还把自己惹出高血压和心梗的毛病。以至于微博上,有位妈妈感叹:“我就当自己生了一个傻子吧。这会儿躺在医院里想明白了,毕竟命要紧,我还是放过自己吧。”

这样的亲子冲突,让人哭笑不得。

04

话说冲突有用吗?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没用。

我曾看过一些民国时的统计数据,实际上,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成人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用现在的话说,基本上是“文盲遍地”。

那个时候,孩子在学校里读书,几乎不太会有家庭里对孩子学习知识指手画脚的压力。

那个时候,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做人的修养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我记得,以前看到郭沫若自述,小时候,他跑到庙堂里帮生病的母亲摘取一种植物。没想到,父母为此痛心不已,尤其是母亲,觉得自己这个孩子胆子太大、从小缺少敬畏之心。

因为这件事,母亲狠狠的惩罚了他。这件被家长批评的往事,让大作家记了一辈子。

这其实也透露出那个时期的父母,在知识学习的领域,更多是让孩子自觉学习,很少在这个方面有更多的要求,反而少了很多冲突。

但关键的做人和处事教育,父母们可是绝不含糊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边界感。反而更能留出空间,让孩子自觉思考自己的学业,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_第3张图片

05

而现在的父母,正因为经历过类似的知识学习,也不管自己是不是专业的知识传授者。

看到孩子不会,不是埋怨孩子笨,就是嫌弃老师教的差,可是父母们实践了“我行我上”之后,发现自己来讲解的知识点,孩子根本听不明白。

这会,大概很多父母才会明白,什么叫做“隔行如隔山”。并不是人人都能当老师,老师这个职业绝对是个技术活。

现在的父母,实在是把教育结果看得太重了。我身边的不少妈妈,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跟着孩子一起啃“小学、中学“的课本,如果孩子不出成果,妈妈简直没法给自己交代一样,感觉心血白白浪费。

但她们其实忘了一点,这样等于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一直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孩子的感受,到底又怎样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很多时间,亲子冲突也会因此而不可避免,结果两败俱伤。

06

想起了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

有一次,陶先生在大学演讲。他居然带着一只大公鸡,一起上了演讲台,台下的听众都看呆了,不知道这伟大教育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见陶先生不慌不忙的抓出一把米,接着把大公鸡的头拼命的按在米上,可那只大公鸡拼命的反抗,就是不吃米。

过了一会,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独自和米在一起,没了外力的压迫,反而就自己开始吃起米来。

陶行知,顿了顿嗓子,说出了以下这段开场白:“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_第4张图片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这段话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

看来,面对熊孩子的假期,父母们除了应急物资准备以外,还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理边界如何划分,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这恐怕才是我们,陪伴熊孩子过假期里,一边熬日子一边需要“知行合一”的重要心法吧!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孩子要放假了,你瑟瑟发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