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好先生”。

其实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潜藏着“讨好型人格”的基因,主动迎合也好,被动迎合也好,都在所难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和爱好,而讨好型人格有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就是“即使这个人你不喜欢,你还是希望他喜欢你。”

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可能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帮别人取快递,可能假装附和吹捧一个无感的东西很好,也可能因为不相关的人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背地里情绪失控。

强装着云淡风轻的笑,忍受着无处发泄的恼。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那么即使你带着虚伪的面具费力讨好那个人,并以此换来了短暂的感情,这段感情也还是不公平的。

忽然想起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主人公松子。

她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小时候扮鬼脸让父亲笑了,之后遇到什么事,她都会用扮鬼脸的方式来掩饰自己。

她觉得只要把别人逗乐,就是最好的事。

童年缺爱的松子,一直极力迎合身边的人,用近似滑稽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而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一再糟到身边人的嫌弃,换来了悲剧的人生。你会疲惫会累,会有一天绷不住。

而什么是高情商呢?

某官方媒体解释: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包括导商等。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情商不是用来讨好别人,而是用来在“想不想让ta开心”和“需不需要让ta开心”之间找到最优点,从而让自己开心。

使用情商看起来是利他,本质上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效率、节省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感到舒服愉快。

有人可以在重要会议剑拔弩张时用一两句话巧妙化解,这不是情商高三个字可以简单解释的。

短短几秒钟涉及到心理承受力、思维速度、语言组织能力、敢于出面且有把握的底气、抓重点抓本质的能力、工作经验、对在场者们的了解和预测。

有的人则能做到在日常中把随口一句玩笑话逐步升级为两三小时的争吵,这时候概括为情商低也太笼统宽容。

很可能就是自我自大、习惯性不考虑他人、习惯性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行事固执、只会抓某个点而看不到全面、顾此失彼。

讨好型人格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避免冲突,为了维护别人,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藏起来。这其实是来自于“缺爱”和对现实的恐惧感,这些情绪混杂起来,逐渐变成牢笼,看不见摸不着,却束着我们喘不过气。

适度的讨好是生存的必须,过度讨好则会迷失自我。

讨好型人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属于这一类,却没有觉醒,反而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讨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