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记重午

轻罗扇试新词好,玉臂双围采缕长。清箪昼闲人斗草,午风微袅篆炉香。

—— (元未明初) 张羽《重午》

回文记重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些年有人说,端午节亲戚朋友们之间的祝福语不能说“快乐”,因为端午由纪念屈原投江而来,是祭祀的日子,祝福只能用“祥瑞”或“安康”,言之凿凿。实际上端午自古称佳节,节俗演变的过程中,前人并没有如此这般的忌讳。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重五(午)”,本是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之日,对应《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其“中”又得其“正”,处大吉之位,龙德显扬,恩惠普施。闻一多先生著有《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曾经为这个节日的来源专门做过考证,认为当起源于上古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比传说中源于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投江要早得多。吴越百姓自比龙子龙孙,素有“断发文身”以“肖龙子”的旧俗,端午日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脖或脚脖上,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赛龙舟与投粽入江,都是祭龙仪式,一来酬谢龙祖恩德,二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

民间的祭祀活动自然包括严肃的程序,却不会严肃到让人们连“快乐”也要遮掩。又因端午日为仲夏之始,此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毒虫都出来,容易流行时疫,便多了饮雄黄酒、挂蒲草艾叶、佩香囊浴兰汤之类驱毒祛秽的节俗。历代端午诗文中不乏“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系”,“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实景白描,显然后来缠臂綵丝的结束样式,艾虎、香囊的制作都有了更多讲究,女眷们还以这些饰物彼此争风斗巧。

朝堂上,皇帝也多在端午日以“服玩相贺”,将随身使用或游艺的小物件赏赐给臣下,“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君臣同乐。北宋诗词名家晏殊先后写过五组十六首《端午词》,全是七绝,描绘当时庆祝端午的宫中行事。不仅直接记录了上下人等垂灵艾、结香茅、佩灵符、萦五丝、竞綵船、分楚粽、浴兰汤、斗百草、收杂药的一系列应景活动,更清楚地提到民间也是“万户千门喜气多”。此时已经成型的,那些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无论是屈原投汨罗江也好,或者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曹娥江也好,延续了这个节日辟邪、祈福的主题,也并未妨碍盛世节庆的祥和、欢愉。

至于龙舟竞渡,更是千万人纵情狂欢的大场面。宋代诗人刘克庄说,端午日天一亮,街市上就锣鼓喧哗,人们呼朋引伴往河边湾前去凑热闹:“清旦里、鼓铙动地,车轮空巷。”到明代梁维栋笔下也一样:“士女如云逐海滨,相将竞渡闹芳辰。”一个“闹”字用得鲜明活泼,人声鼎沸,群情飞扬的气氛跃然纸上。等到龙舟竞发,棹翻波浪,旗飐劲风,更是“毂击肩摩连紫陌,歌笙伐鼓拂红尘”,喧闹得很。

吟咏端午节事的诗词历代不绝,元末明初张羽的这一首《重午》堪称别具一格:“轻罗扇试新词好,玉臂双围采缕长。清箪昼闲人斗草,午风微袅篆炉香。”

回文记重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羽(1333-1385)字来仪,江西浔阳人。幼年跟随为官的父亲到了江浙一带,因元末兵乱无法回乡,卜居吴兴。当时的吴中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文气氛浓厚而思想活跃开放,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照映江左的文学家。张羽和高启、杨基、徐贲同为其中佼佼者,时人誉为“吴中四杰”。张羽不仅能诗文,好著述,也长于书法、绘画,有山水图轴《松轩春霭图》传世。他留下的《静居集》四卷,文辞精洁典雅,诗歌语言大多清新、质朴而诗思深沉。这一首《重午》的清圆婉转,或许不能代表他的诗风,却独有精巧可爱之处。

“轻罗扇试新词好,玉臂双围采缕长”,落笔点题,用轻罗扇和采缕两个特定的物象点出了端午这个特定的日子。端午綵丝系臂由来已久,制新扇或赠新扇则始于初唐。书上说贞观十八年的端午节,太宗曾以御笔“飞白扇”赠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明喻“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勉励朝臣朝廷尚德勤政。此后自上而下,互赠端午扇也成为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俗之一,而且很快流传到近邻的东亚文化圈国家。张羽笔下诗题罗扇、臂围采缕的女性形象,为诗歌划出了天气热而不燥,娴静、斯文的整体氛围。接着从人物到景物,一个个意象的迭出鲜明生动。“清箪昼闲人斗草”,加入了画面之外嬉闹声音,而画面中的人始终散淡闲适。人情与诗意,和着仲夏穿庭而过的习习微风,缭乱篆炉顶上袅袅轻烟,飘摇着若有若无的熏香。

与晏殊等人喧闹的、公众的端午相比,他的“重午”是静谧的,私己的。更有趣之处在于,这是一首回文诗,倒过来变成:“香炉篆袅微风午,草斗人闲昼箪清。长缕采围双臂玉,好词新试扇罗轻。”从环境的描写切入,逐步聚焦到人物的动态,音节依然协畅,而诗歌整体的氛围、情态都不变,足见张羽为诗笔力了得。

张羽在吴中曾被乡里举荐,主持江苏最早的书院之一,安定书院。明洪武初年被征为太常寺丞入京都,但他这个人大约有些才高自恃,又不懂得察言观色,朝堂上“应对不称旨”,难讨朱元璋的欢心,仕途并不顺利。到洪武十八年,他在前往流放地岭南的途中被召还,自知必死,畏惧之下投龙江而亡。——也有人说是被人绑起来扔进长江而死。

纵观张羽的诗作,这一首《重午》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检点端午主题的诗词,张羽这一首的小小雅趣,只因回文而格外惹眼。留下了这样一首端午诗歌的张羽,最后的结局竟也和屈原、伍子胥、曹娥一样,又不免令人惊异。竟不知在那个遥远的飘散着袅袅篆炉香的五月初五,那个执扇试新词的女子或那些园中斗草的家人,对散躺在清箪上的张羽说的是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文记重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