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图书出版与发行已经二十多年,每天都要和书打交道,每天都在接触作者和读书人,耳濡目染,我对读书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应该读哪些书?书应该怎么读?学如何致用?这些都是大家经常关心的话题。今天,我把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权做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
这里,我把重点放在读书宏观层面的思考,也就是谈谈读书方法论的问题。
一、读书首先要立志
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知识浩如烟海,所以只能刻苦地学习。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句话源自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知识是无边无际的,而人生是有限的,若用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不就挂掉了吗?与古人相比,现代社会更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心里往往陷入一种知识落伍的恐慌,恐慌了之后就要学习,但盲目地学,你学得过来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加选择肯定会茫然无措。
所以读书要有一个范围,你要明确你应该读哪些方面的书。
读什么书,首先和立志紧密相关。有了“志”,就有了方向。所以说,读书方法论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志。
我说的“立志”,有以下几层含义:
1. 阶段性目标。比如说,“我要掌握一门外语”“我要懂得区块链技术”。显然,你要达成目标,必须读相关书籍才行。
2. 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你一生要从事什么?要做到什么境界?比如说小学时,有的学生的理想是“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做一名好医生”等等。虽然人生的职业选择变数很大,但相当长时间是稳定的。你的读书应该为你的职业服务。
3. 人生立志,也就是“成为什么样的人”。古语有言: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如果说前面两条是“术”的定向,而这一条则是对“道”的感悟与提升,“道”对“术”起着导引和驾驭的作用。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一位医生仅仅是个医生,那他不会是个好医生”,是很有哲理的。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你首先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人生修炼真的是太重要了,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修炼到老。
“立志”是我们人生应该学会的第一步,你的志向有多高,那你的路就有多远,这是我跟大家讲“立志”的本意。我们立志成圣贤,未必最终能达到圣贤,但若没有一个足够高远的理想,怎么能让这颗平庸之心庄严起来,怎么能有力量抵挡短视的诱惑呢?只有我们立志于圣学,明辨大是大非,我们的努力才能有正确的方向。不然,即使我们付出了努力,其结果也可能是一无所获。
王阳明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已立志者,自当从是于学。”读书是学习与修炼的重要途径,那么读什么呢?志有定向,自己读的范围也就很明确了。
二、建立自己的“读书地图”
立志有了方向,下一步就是建立坐标系。年轻时,我经常出差。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张导游图,在图上找到东西、南北各两条交通主干线,另外再标注几个标志性建筑的位置。这样,无论你在这个城市的任何地方,就会大致知道你身处何处。读书搞学问也是如此,要有“读书地图”。所谓读书地图,就是先了解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导游梗概图),然后选择性读某些学科“史”(交通主干线),再读学科方面的经典著作(标志性建筑),这样,你就知道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前沿阵地在哪里。
有了坐标系,这只是开始,要不断进行深度阅读,使得自己的积累不断丰富,让读书地图立体化,有内涵。
比如说,读史很重要。现在大家不是都喜欢讲大数据吗?历史就是我们的大数据,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事情的总和的结果。在这个星球上大概曾经生活过一千亿文明人,这一千亿人的经历和智慧,就是我们的数据。从数据找出规律让我们借鉴,这本身就是智慧。然而读历史仅仅凭中学的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历史的了解还真停留在课本上,尤其当下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这会有很大的社会后遗症)。如果挤出时间读一下《史记》《资治通鉴》,那么你对中国历史的体会感悟的境界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所谓“读书地图”,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读书的顺序问题。“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朱熹的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适用。本与始,是源头的,该先读;末与终,是接下来的功夫,该后面读。有人听说王阳明的《传习录》非常好,拿过来就读,然而却读不了。为什么?没有基础啊!《传习录》是思想大典,非常精彩!不过内容还是比较难读的,主要是其涉及儒家经典,如果对四书不熟悉,就很难搞懂《传习录》。要读懂《传习录》,首先要读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才行。
读书是件有乐趣的事(当然有的书啃起来费劲,需要毅力),所以,就类别而言,也不必太拘泥于“读书地图”,可以随机凭兴趣而涉猎(相当于旅游浪漫自由行),可以读杂书,但心中要有“主旋律”(你的读书地图),时刻不忘初心。
三、经典的书要精读
书与书,价值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有的书是“快餐”,只解决一时温饱;有的书是“种子”,它在你心中播种后,生根发芽,不断地生长壮大,为你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这种“种子”书,就是经典。
经典的书一定要精读,尤其古文或哲思类名著,要一句一句地“啃”。对这类书不能急躁,不要贪快。“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适用的。
读书光满足于字面上的理解是不行的,需要体会其思想内涵。读经典,可以借助于一些解读类的书,相当于“拐棍”,最好有几本同时参照,从不同角度来对比阅读。比如说,读《论语》,可以选以下这几本。第一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就是他确定的“标准教材”。第二本,张居正在《四书直解》里讲解的《论语》,这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四书》皇家读本,是张居正给神宗皇帝讲课用的,这是在皇帝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讲的,所以讲得非常浅显、详细,而张居正自己是大儒,又是宰相,又是为培养皇帝而准备的教案,思想高度和可读性都非常强,看朱熹注本不明白的,看张居正讲的就很明白了。第三本,是中华书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本白话文的翻译是比较权威的。
读经典最忌讳是只拿来一本通俗的讲解书来读,读完了就以为你就懂了。实际上,有的作者观点是哗众取宠的,有的是偏颇的,甚至曲解原意的,容易把你带沟里。为什么电视上捧出来的某些“大师”的讲演与写的书很多人不待见,原因就在这里。
真正对你有用的书至少要读两遍以上才行。年轻时读《孙子兵法》,可能对很多篇章不感兴趣,因为那时胜心比较强,对计谋诡道之术更情有独钟,甚至认为《三十六计》比《孙子兵法》好玩。当有了一定社会阅历,这时也许会发现《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比如说,打仗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供给保障,打仗不是打兵马,而是打钱粮。《孙子兵法》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冷兵器时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若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部队只能给他两车。为啥?因为那么远的路程,大部分粮食被运粮部队往返路上吃掉了。现代战争归根结底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硬道理。
四、读书要有日日不断之功
曾国藩家书中叮嘱弟弟们读书时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书要有恒,只要有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有人说,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有两种走法。第一种走法是:天气好就多走一点,刮风下雨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走。第二种走法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走20英里。第一种走法,可能永远到不了,走一半就放弃了,第二种走法却是能最快到达彼岸的。
这就是写《基业常青》和《从优秀到卓越》那两本书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著名的“20英里法则”,所以读书一定要讲究日日不断之功。
有人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怎么能坚持天天读书呢?
这里我分享近些年来自己坚持每日晨读的体会,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的。
按道理,作为企业高管,我每天的工作与业务应酬是很多的,但从2014年开始启动晨读计划,到目前已经达2000多天,几乎没有中断过。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来看看这2000多天都收获了什么:
1. 精读《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易经》《曾国藩家书》《传习录》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十几部,目前正在读《资治通鉴》,已经进行400多天,读到东汉末期。
2. 写下读书笔记300多万字。
3. 思想精进,“苟日新,日日新”。我的读书笔记,从一开始的简单注释,到现在的旁征博引,直抒己见,思想境界的提升与当初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晨读习惯已经不能用“坚持”两个字来评价,遇到困难才叫“坚持”,而我已经把晨读当做一种“快乐运动”,若一天不写读书笔记,反而像丢了魂似的。
我有几点感受:一是,每个人每天浪费的时间很多,挤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读书很容易做到,主要是习惯的养成;二是,习惯在于培养,成年人初步形成习惯一般是21天左右,坚持3个月以后,基本就能成为生活节奏的有机构成;三是,心智升华带来的乐趣本身是最有品位的享受。
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书的目的,无外乎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增长才干。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更是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思想与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谈“知”,就必然有“行”在其中了,说“行”,也就自然有“知”在里面了。
比如说要孝敬父母这道理谁都懂,有的人在母亲节发朋友圈说了很多感恩的漂亮话,但就不回家看望父母。是他真没有时间吗?其实是私欲隔断了知和行,他自私,他懒惰,不愿意为父母付出。从根本上说,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这道理他并没有真懂。“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也是“知”与“行”的关系。我们学习地理,从课本上了解了什么是“戈壁滩”,然而,那些概念不一定在脑海中呈现画面,所谓的“知”,还是很肤浅的。今年我第一次穿越戈壁,经过几百公里的无人区和不毛之地的砾石荒漠,这才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荒凉”,什么是“寸草不生”,也能体会到《资治通鉴》里所描述的古匈奴人生存的艰难,也搞懂了匈奴为什么要掠夺中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读书,那就不能把眼前的现象同地理与历史文化相联结并且构成理性的线条。
我曾做过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几年前,我开始了一个“走遍沈阳”的文化健身运动,抽时间徒步走访沈阳每一个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提前查询历史资料,收集老照片,对这些地方进行新旧变迁对比。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走过了沈阳100多个地方。走着走着,我忽然发现,作为沈阳人,我们“知道”沈阳吗?真的不知道!现在,我可以自封为半个“沈阳通”了,如果沈阳城市建设规划者来咨询的话,我也可以很有见地地指点一番了。这归功于我的“读”,归功于我的“行”,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那就是“行动学习法”。日本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里喜欢讲“工作即修行”,其实这个理念全是从王阳明这儿来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叫“事上练”。事上练,就是在事上磨练。事上练的背后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总纲与核心,堪称总纲中的总纲、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三个字,叫做“致良知”。王阳明解释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这就是“致良知”之说。
王阳明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这个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致良知”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良知致人。用良知去关照你所有的百姓、子民。这又是另外一种“致良知”。
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而言,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关系,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六、读书要“代入自己”
一说起读书,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学习知识,学校教室上面挂着比较多的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我们知道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缺知识,不停地要吸取新的知识。但是往往我们都忽略了自己最缺乏的,那就是修养。
宋代人张载说,读书的大义在于改变自己的气质。张载他说的最有名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说出来的这么宏大气势的话。他说用读书改变你的气质才是你最大的益处。曾国藩在他的家书里面给他弟弟的信里面说,唯有读书能改变气质。你的修养到了以后,你的诚意到了之后叫什么呢?曾国藩说这叫面有德容。面有德容,气质自然散发出来,就能够感化人,就能够带动人,就能够影响人。所以叫做“大而化之”。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不是光为了知识而读书,而且要为修养而读书,关照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在四书《大学》里面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发现人们对《大学》的这个“八目”的印象很有意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都记得,因为这是效果;“格物致知”,大家也记得,因为这是方法。唯独“诚意正心”,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中间还有这两条。而没有“诚意正心”,前两条,后六条,全是白搭。
当我们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认识,是理念,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方法。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不正,啥都修不来。如果你心里没装着父母,倒要去找人学习怎么孝敬父母,岂不荒谬?如果你心里装着父母,你自然自己就会,对父母的言语行为,无不恰当。难道我们去参加学习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法吗?这一切都只在你自己的心里,你自己的心正不正,意诚不诚,如果你正心诚意,一切自然生发;如果心不正,意不诚,你学个什么?你什么都学不到。
为什么说,读书关照自己、提升自己很重要?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的是什么道呢?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得到的,那别人也想得到,我就先让别人得到。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遭遇的,我不要施之于别人。你能做到在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遵循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是100%的圣人,这叫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你自己做到了,然后才能去教化别人。这就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率先垂范。我们常说的“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你在单位做领导,在公司当老板也好,小组长也好,总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家里做父母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但是我们很多人恰恰相反,给孩子的要求,都是去完成自己小时候没完成的任务,或者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把孩子也压垮了。所以你要管孩子,主要也是管自己。这就是忠恕之道。
通过读书,提升素质,这实际上也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修炼过程。我们能时刻存养自己的良知,放大他,扩充他,就是修养的方法。
本文由“文字的力量”大联盟助力,特此鸣谢!
【文字的力量】是由文字的力量大联盟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遴选专题《摇篮》中。
我们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加以推广,让你的文字在飞扬中发力。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诚邀你的加入,让我们一起寻找文字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大联盟合作对接人:朋友是老酒 瑾字翁 韩涵微语 无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