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由来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的由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的由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白露最主要气候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详见雨水节下(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是“馐”的本字。古代“羞”、“馐”通用。养羞是汉语词汇,拼音yǎng xiū,指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朱右曾 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

        特别喜欢的诗《白露》这样写到:“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北方雨量逐渐减少,南方雨量增加,历经白露天气变凉,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民间有吃龙眼、喝米酒等习俗。

白露的由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时节是中国人时间框架的一部分。细分出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使农业生产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的,也使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增强,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时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时间知识和实践,更是中国古人感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节律重要体现。

        表达了中国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反映出中华民族杰出的生活智慧。

        认识时节并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素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白露的由来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再创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智慧进行提炼、升华,让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使命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露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