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之美读后感_作者:邵明

俄国的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说:“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然而我没有学过写诗,不懂平平仄平平,不懂韵律,更不懂对丈,所以对写诗望而却步。

今天看到微友松江诗圣鹏举兄的“醉里谈诗之廿二”,脑洞大开;李白写诗也有不压韵、也有失律之处,然而无碍大雅,仍然是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下面我拿来分享给大家。

病态之美读后感_作者:邵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醉里谈诗之廿二

病态之美

陈鹏举

  在美的巅峰之上,向来存在着两种美,一种是无瑕之美,一种是病态之美。诗呢?也有这两种美。

  诗,到了杜甫那儿,最后完成了它的格律。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律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律诗,获得了格律可能带来的所有的美。杜甫让人相信,最后是格律造就了诗的绝世之美。而这种美,自然是无瑕之美。

  在美的巅峰之上,还有一种美,病态之美。譬如,汝瓷、金丝楠,还有今人见到的敦煌壁画、瘗鹤铭,等等,都是病态之美。汝瓷因为炉温出现问题,金丝楠因为病菌入侵。敦煌壁画、瘗鹤铭呢?是经历了岁月,或改色,或破碎,脱离了原先的相貌。然而,上述种种,都呈现出了绝世之美。这种美,便是病态之美。

  诗也有病态之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前四句,全然不顾格律,大开大阖。最后是大美不可阻挡,和杜甫的《登高》巅峰相见。还有李白,他是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耿耿于怀,最后到了金陵,写了自认为可以媲美的《登金陵凤凰台》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两处失粘,大不合律。但李白的自我感觉自然是不错的。这首病态的诗,流传千古。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名气很大了吧?其实格律也不全对,所谓折腰体。李白太有名的一首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历来是进入今人课本的,而且历来是七绝范本。可惜它连起码的平仄也有问题。第一句理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里,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第五字,有条件可平可仄。但无论如何,第二字必须是仄声。而原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这个“人”字,错得没商量。只是李白名气太大,这首诗又那么好,谁会注意起句就失律?病态之美,有时真是美极了。

  最后还要说下李白。他的《夜泊牛渚怀古》,我一直极喜欢。“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中间两联,似对非对,自然也是病态之美。美到了这个份上,不止是不枉称它为诗了。这样的诗,还真不敢高声读,恐惊天上人。

读后感言:文中说,诗圣李白的诗有时也不压韵,但仍然很美...。我也不懂韵律,不敢写诗。不是现在不想学,而是岁月不饶人,学不进去了。正是应了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生算是与诗无缘了。

此文我只能曲解为,是给了我们老年码字者学写诗的信心。我们可以试试,不压韵,不对丈只要看的懂也可以啊!就算是打油诗,就算是不美的病态诗也没有关系,作为老年码字者,自娛自乐也无妨。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态之美读后感_作者: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