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吴和苏——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的基因

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阖闾登上王位后就接受了伍子胥“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并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29]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面威胁齐晋,南服越国。

4/70 吴和苏——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_第1张图片
图吴国鼎盛时期地图

苏州的这段历史就从吴王开始说起。苏州老城是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所建造的阖闾大城演变发展而来。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口满定的《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他在考察了中国一些古城的衰落和消失之后,这样写道“在这点上,苏州则不然。苏州自建立以来至今日,城墙的构造和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先例。”美国汉学家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指出“长江下游地区城市体系反复重组,但该地区几个大城市却没有一个区域衰落。苏州就是个显著的例子。把1229年的石刻全图与1945年航空,摄影图并列对照,足见城市非常稳定。城墙,城壕,街道与运河,都极其接近一致。”

苏州城从从吴国阖闾大城在原址上发展过来,而且至少城市格局从南宋到1945年末未有大变动。在这一层的历史上,反映的就是苏州和吴的关系,是血脉和文化延续的关系。

《左传》中记载了吴王本人,甚至包括周天子自己,都认为是吴太伯之后。吴本与越是同一族,语言相同,风俗相同。苏州人是吴人的后继者。苏州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这个城市的人认同吴文化已有2500年的历史。

吴国存在800多年之春秋末年,为越国所灭。最后一位吴王夫差逃到吴都西部的阳山,不愿受辱自杀而死。如今的阳山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4/70 吴和苏——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_第2张图片
大阳山,4A级风景区



吴族迁徙600年,伟大的史诗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壮年人带着一小队人,神色慌张地离开了黄土高坡周原的岐山脚下,姬姓周族新建不久的城池。后来这个带领大家出走的人,名字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到了春秋时人们谈起他,也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是姬姓周族的长子,就成之为大伯。他们一路南下,最终到了长江以南的太湖之滨。

在这一路不断清洗的过程中,部落首领就差不多换了近20位,他们到底经历了多少伏击和偷袭?胜利和战败,联姻和被杀戮或被抢,死亡和出生,饥饿和饱餐……无数的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事,必然也动人心魄,但,已经永远不被人知道了。

后来又过了大概300年,大伯的弟弟,大约来到了江南以南,这个时候历史的年轮已经到了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说吴族越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密林,走过沼泽,一路迁徙,这个族群,跋涉了约六个世纪,最后,来到了苏州。

600年的长途跋涉,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有过如此坚韧而壮丽的经历?孔子看到吴的这段历史,感动了,特别敬重大伯,孔子特意改大伯的名字为泰伯。从泰伯开始,吴的君主放弃周姓用吴,吴国是一个新的王国。

现在的吴文化泛指吴地的文化,江南地区都可以称为吴文化,而苏州却是吴文化的中心。从吴到苏长达2500年的历史应该分期,大致分为前吴时期、吴国时期、吴郡时期、苏州时期、后太平天国时期。


孔子弟子言偃

儒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孔子弟子言偃出自苏州,学成之后回到苏,又给苏州带来了什么思想呢?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

孔子弟子言偃带来的是“大同小康”思想。“大同小康”思想出自《礼记》礼运章节。孔子对言偃详细讲解了儒家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以及以正君臣,以设制度等小康理念。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4/70 吴和苏——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