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

今天这篇文章要带各位开一下脑洞,先来两个故事。

秋山利辉是日本秋山木工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这是一家1971年创办的企业,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几个木匠接订单做点手艺活的小作坊,但就是这么一点手艺活,秋山利辉足足坚持了46年,任时代怎么进步,“秋山木工”的作品都是靠双手打磨出来的,不带一点机械化的成分,经他手定制的家具早已进入了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重要场所。

既然要坚持这份祖传的手艺,就少不了传承,带徒弟,现在的“秋山木工”除了是个手工生产企业,更是个修行的学堂,对,你没看错,是“修行”,秋山利辉以他的执着打造了“匠人文化——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以孝育人的成功实践”。他带的徒弟,一经进入工房,不论男女全部剃光头,禁止使用手机和谈恋爱,从如厕到就寝、吃饭和做工等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秋山木工”也被作为了匠人和育人的典范。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1张图片

第二个故事我们来聊聊中国的咏春拳,如果它只是一所武馆里教授的强身健体的技法,恐怕不会被我们所熟知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然后普天下去,也不过是滴水入海,起不了什么涟漪,还很有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

幸亏李小龙和叶问的个人符号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使咏春拳名扬天下,现在我们再去学咏春拳还一定是单纯地为了强身健体,以防遇到个小流氓吗?我们有了更多的理由:英雄情结,总觉得自己长得像李小龙;民族情怀,万一有朝一日也能出手相救被歪果仁欺负的同胞呢;时尚体验,咏春经过《叶问》的造势,都是种健身潮流了;还有“装×”,你管我会不会,反正我现在就是练咏春的,不信摆个pose给你看……

那么问题来了,做教育的我们,是想老老实实地做匠人,还是想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呢?

教育行业的人往往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太有教育情怀了,老师要教书育人,做辛勤的园丁,桃李满天下,我学了几十年,满腹的经纶啊,还研究出了某某学习法,厉害着呢!怎能不找学生来听我絮絮叨叨地说上个十年八载。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佩,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可是我问个问题:虽说技多不压身,我们从小寒窗苦读,学了那么多东西,真正用得到的有多少?

我再问个问题: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不去当老师,他们学的东西有多少有实用价值?

还有个问题:你教的东西太多人也在教,如果只有你在教,很有可能这个知识没有市场,那你干嘛还要教?

还有种说法:我们上大学,不过是知识从教授的笔记本搬到了我们的笔记本上而已。

好了,我再说怕有人要向我扔鸡蛋了,你可能会反驳我:干嘛一定要有用,我们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对喽,我写这篇文章就是给大家的教育情怀泄泄气,教育干嘛一定要有用呢?干嘛一宣传就是来我这能学会什么东西呢?

学不一定要致用,或者还可以有他用!想清楚这点将会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

当今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变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他们需要市场给他们创造需求,带来新的体验,给予新的引导。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可以粗暴的分为主动强需求被动引导式需求,主动强需求比如考证、升学、出国、升职加薪等,这类需求有个强硬的KPI放在学员面前,我们不需要引导,只要满足就好,这也是教育行业最残酷的战场。被动引导式需求也有很多,像兴趣专长培训、特殊技能培训等,这种被动需求的教学特点是,没有也没关系,有了会更好,所以市场宣传上常用的方法就是画饼,塑造预期,学会了你会怎么怎么样。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2张图片
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不一定非要致用,吸引学习一定要靠预期吗?能不能活在当下?

各种MBA、EMBA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花这个钱一定是来学知识的吗?甚至还可能“读完了总裁班,我的公司终于跨了”。MBA、EMBA班其实满足的是高端人群社交的需要,很多人就是来混圈子的,教学方也很明白,所以经常搞个班干轮流制,大家都参与进来;定期要搞线下聚会;一年还要拉出去几次搞一下实践活动。

教乐器的要多搞比赛或演奏会,教唱歌要给唱得好的学生办个人演唱会,这些并不一定能让学生持续地学习达到很高的造诣,以后去用去成为专业人士,但至少满足了学员当下的其他需求:自我表现,创造了人生的难忘时刻,体验了明星般的掌声和荣耀,或者至少让我拍照发个朋友圈吧。

所以,你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告诉他将来他会怎样吗?有没有满足更多样需求的可能,比如社交、创造人生重要体验、价值的传递、满足当下某个特定场景的目的(就学一首歌求婚用)……让学会、学好见鬼去吧,未来很重要,但我更珍惜当下。

用这种思路我们会发现视野更开阔了,我们和竞争对手更容易产生区隔,我们更能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一、在市场和用户需求层面,选择一个能让我们与众不同的维度

它可以是需求或功能;目标;时间;地点;情景;用户体验等。

我们原有的营销思维是纵向的:基于一个教学服务怎么去满足学习需求?从而不断地进行定位,寻找利基市场,抢夺渠道,打价格战等。而现在我们的营销思维要横向拓展:还能满足什么其他的需求?继而创造我们独有的价值连接。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3张图片
垂直思维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4张图片
横向思维

我们以英语教学为例,它除了满足我们听说读写的需求,是否还能满足社交需求呢?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5张图片

二、基于所选维度进行创新连接的方法

创新连接的方法有:

替换——新的需求替换原有的需求,比如报钢琴班就为了“应试”学十首曲子,教学方会为你包装,举办个人演奏会,从制作邀请嘉宾的请帖,到舞台服装,录像剪辑,制成光盘一条龙服务,到此教学结束。这样“演奏会”的需求替代了“学会钢琴”的需求,如果还想学,请再交钱到精学班从音符学起;

组合——多需求的结合或者跨界,比如英语和唱歌的结合,专门教英文歌;

倒置——原本希望通过学习达到某种效果,变成先追求效果,再倒逼学习。比如原本想让孩子学习绘画,培养他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以及情趣、品味。变成专门提供一个让孩子们胡乱涂鸦的工坊,先让他们自由表达,相互交流、比较,以一种机制激励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怎么能画的能好。

夸大——放大梦想,你应该拥有的比你原本想象的还要多。比如你原本只是想学点理财知识,但我告诉你,我们的课程足以让你达到“国家二级理财规划师”的水准;

换序——调换需求满足的顺序,比如习武之人都是先练基本功、招式和套路,先学防身之术,继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达到强身的目的。那能不能创新一套流程,先满足强身的需求,再潜移默化地满足防身,会武术的需求,还能替换了健身房的功能。像少林寺里的挑水、扫地僧,常年干活,自然而然的干出了功夫。

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_第6张图片

三.基于创新,做营销组合

就是重新设定价格、渠道、宣传战略等。

最后,让我们前后呼应一下,在教学的道路上,你是想成为一名专心致志的匠人,还是愿意去遇见那更多的可能性,把课程、老师和品牌打造成一个跨界的IP呢?这就是本文希望大家思考的问题。

结语:有时我们老老实实把自己当成做教育的人,会陷入窄胡同里,如果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创造价值,谁说“学习”之外的需求不是需求呢?当然前提是产品和需求相符,不要成为了营销的噱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想到,你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做教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