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我好害怕,怕人发现我并没有他们认为的这么有能力,尤其是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
有时候,我感觉,我在生活工作上的取得的成功来自于一些莫名的错误,那些成功很可能不是我应得的。
当我因为做成了某件事情而受到认同和夸奖时,我很怀疑自己能不能再次获得成功。如果是被大力赞赏,我会倾向于把自己在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打个折扣。
我总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我觉得他们都比我更聪明。
这些想法描述了一种心理特质,拥有这种特质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周围人的肯定,他们觉得自己在冒充别人眼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而事实上自己并不够格。心理学界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冒充者现象”(impostor phenomenon)。
心理学家波淋·克兰斯(Pauline Clance)通过自己的经历开始关注“冒充者现象”。她在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的一个村子中长大,那时的教育资源很匮乏,她没有上高三,因为学校就只有高中二年级。她考上了大学,但是每天都在担惊受怕。她觉得自己并不够格进入这所学校,周围每个人都比她聪明,她能进来是因为这次运气好。她一直都活在生怕下一次搞砸了事情,被抓了现行,从此被人发现其实自己不配被录取。本科毕业之后,她升入肯塔基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这样的感觉更是如影随形。
克兰斯读博士期间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她发现很多学生有跟她类似的体会,其中不乏成绩优异、家境优渥的学生。她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准这一状况,并和苏珊娜·艾姆士(Suzanne Imes)在1978年首次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了“冒充者现象”。她们对178位在学业或者事业中表现突出的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有很强“冒充者”心理倾向的人来说,她们会觉得自己所做成的事情并不能够证明自己在智力上面有过人之处的,相反,她们会觉得自己一点都不聪明,只是骗过了那些会这样认为的人。
最初,研究者认为“冒充者现象”仅仅存在取得了很高成就的女性群体中。当研究者们拓展他们的研究对象时,发现,“冒充者现象”在人群当中非常普遍。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或种族,无论刚经历过成功或者失败,各种各样的人群都会出现“冒充者现象”。
像是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畅销作家尼尔·盖曼、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以及演员艾玛·沃特森,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克兰斯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来定义这种现象,我会叫它‘冒充者经历’,因为这不是一种病态的综合征或者精神疾病。它是一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经历。”
如果被困在“冒充者”的心理阴影里,有可能摆脱这种自我设定吗?
艾米·卡蒂(Amy Cuddy)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哈佛商学院担任教授。她为大众所知晓,是因为2012年在TED上的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她分享了自己作为“冒充者”的亲身经历。
卡蒂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经历了一场车祸。她和另外两个同学,试图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从离学校1500公里外的地方赶回去上课。在凌晨4点最困倦的时刻,她的朋友开车撞上了路基,车在失去控制后翻滚,把当时正蜷缩在后座休息的卡蒂,连着睡袋一起扔出了车外。
卡蒂的右前额猛击在路面上,大脑受了重伤,理解力、智力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智商掉了30分。人群中10%的人智商能够达到120,一半的人能有100。掉30分,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智力,从原来的十分聪明跌落到连普通都算不上。她的医生告诉她,别指望能读完大学了。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康复治疗后,卡蒂毅然回到学校。从此以后,卡蒂就生活在“冒充者”的阴影里,她觉得自己在冒充过去的那个聪明的自己。
不断地挣扎中,她的理解力慢慢恢复。而在回归校园的过程中,她的内心始终有这样一个声音,“你不属于这里”。她用更多的努力去掩盖这种声音,最终换来了她迟到4年的本科学位,以及去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的机会。
就在进入普林斯顿的第一年,她觉得自己这个“冒充者”要暴露了。
普林斯顿心理学系要求所有一年级的博士生对着20个听众做20分钟的公开演讲。就在卡蒂要进行演讲的前一个晚上,感觉自己就快被揭穿的她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她给她的导师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打电话,说,“我不想继续读博了。”
“不,你不会的。”菲斯克说,“我赌你可以,所以你会继续下去。听着,你以后就这么做:你就假装自己可以。要你去演讲,你就去,就算怕得要死,就算做得一塌糊涂。你就一直一直这么去做,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尽然可以应对自如了。”
第二天的演讲,不是很精彩,也没有卡蒂想得那么糟糕。从此以后,她去教书,不断去做演讲。那个“你不属于这里”的魔咒,似乎离她远去了。
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出现在她的办公室里。那是她第一年在哈佛大学教书,接近学期结束,这名学生从始至终都没有在课上发过言,而参与课堂讨论是成绩的一部分。卡蒂找她谈话,她站在那里沉默了许久后,眼眶里含着泪对卡蒂说,“我觉得我不配在这里读书”。她说起自己的背景,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她来自一个小城市,没有显赫的家世,感觉自己和学校的氛围格格不入,是学校录取中出了错才把她招进来。
卡蒂忽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欣喜于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冒充者”,同时她也很确信,这个学生,她来到哈佛是实至名归的。
就像卡蒂的导师当初开导她一样,她对这个学生说,“怎么可能,你当然属于这里。你就假装自己可以,明天你会走进教室,你会说出班上最精彩的发言。” 事实上,这个学生真的就做到了。几个月后,当卡蒂再次见到这个学生,她已经变得很不一样了。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好像配不上所得的机会,别人夸奖你好厉害的时候,感觉自己欺骗了别人,因为害怕自己的笨拙被揭穿而焦虑不已,请你相信,你并不孤独。
新的状况总是会不断在我们的生命中涌现,不管我们如何努力,这样的惶恐和不安总会在我们身上时断时续。但是,当我们能够直面这样的情绪,承认这是人们普遍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恐惧和焦虑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去专注于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假装自己可以,就是不再跟自己去计较我到底可不可以,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该说的话和该做的事情上。
可不可以有什么关系呢?一次做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无论我们进门的时候掺杂了多少运气,都阻挡不了我们最后成为实至名归的那个优秀的自己。
本文内容编译整理自艾米·卡蒂的著作《Presence》2015年版,以及她在2012年的TED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