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的虚拟成本

过年+疫情,让我重新捡起旧爱好:整理物品。通俗说,就是扔东西。

三年前我也大规模整理过几次,详见《扔掉1000件物品,你的人生会发生哪些改变?》,虽然文章写得矫情,但那次确实清理出不小的室内空间。

这几年我购买的个人物品虽然不多,但架不住人生在世总要应对各种变化:

  • 有了熊孩子,玩具、童书、育儿用具数量指数级上升;

  • 添加新技能,为了应付幼儿园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的作业,我单是画笔就买了五套:水彩笔、蜡笔、油画棒、彩铅、水彩;

  • 岗位变化,开始接触新领域,为了学习(以及缓解学习中的焦虑),买了好多书;

  • 生活品质总要不断提高吧,家电总要更新一下吧,平时父母公婆过来总要配置一些用品吧......一来二去,家里物品又多了。

半个月前,@拜占庭骑兵留言“买包也是购置虚拟道具”,让我很受启发,开始思考虚拟的“实” 与现实的“虚”,重新开启了扔扔扔的人生自检模式。

买买买的虚拟成本_第1张图片

【1】越来越容易达成的物质满足

首先,虚拟经济让现实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在淘宝天猫日常用品应有尽有,美团外卖半小时内送上热腾腾的午餐,京东图书第二天送货上门,生鲜果蔬2小时内精准送达。

同时,随着物品越来越丰富,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过度满足”了。

就像@拜占庭骑兵说的,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物品。

"大扫除后,我们会扔掉一大堆没怎么使用的东西;双十一过后,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帖子,后悔囤货了一堆零食,后悔买了这个卷发棒。"

最后,囤积物品的满足感在下降,而成本在提高。

物品越来越廉价、易得,房价数字不断攀升。物品可以随时买到,而管理它们需要的时间、精力不可再生。单纯是每天挑选衣服这件事,就很消耗注意力。

说的好像购物一无是处,那为什么我们还痴迷买买买呢?

【2】精神满足逐步成为刚需

"购物经历中最开心的是哪个阶段?等待快递小哥送货上门的时候,开箱撕开商品包装的时候,可能都比使用这个商品本身来得开心。
——@拜占庭骑兵"

人的购买行为,是为预期和虚拟感受。

在交付商品的一刹那,我们的焦虑暂时得到了宣泄,压力暂时得到了释放,欲望暂时得到了满足。

我现在有个小习惯,被种草会自动脑补交付之后的场景,大多数时候觉得不过如此,就放弃了。

骑兵就更有意思了,他的观点是:人其实可以在金钱不足的情况下,感受富人生活。

"很多人都坐过飞机,也偶尔住过一些好的酒店,看那些坐豪华头等舱的视频,也能过把瘾。

如果去过伦敦巴黎,吃过几次好的餐厅,那看各种米其林餐厅视频,也是能满足一半的享受。

曾经比较喜欢跑车,免费试驾几次后,在油管看了很多最豪华跑车体验视频,后来感觉不过如此。

未知使人期待,拥有后也就那样。追求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更让我们满足。"

【3】行动起来:从清理图书开始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看,囤积实体物品大多来自习惯。

以书为例,我自己最近几年在测试,读完就扔,只留下52本书,平均未来一年一周一本,能不能满足需求。
答案是:完全够用。
  • 电子版的书需要用时随时可以买到,可扔;

  • 工具类的书有版本更新,可扔;

  • 通识类的书现在不妨配合专栏、纪录片、MOOC一起看,更是读不了那么多;

  • 犹豫不决的书如果500元以内可以买到,我就直接清了,大不了用时再买回来。

  • 纸质书中的经典案例,我会有空时口述,文字保存,以便检索。

截至目前,扔掉的书当中还没有需要我重新买回来的,而节约下来的房屋空间肯定超过500元了。

从记录来看,我的读书收获主要来自于重温经典作品,所以这种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书籍淘汰法还挺适合我的。

【4】清理也是一种决策

这几年,单是扔书这件事,我已经尝试了若干种方法 :

1、朋友圈送人

前几年的书大多使用了这种形式,不过有一些问题:朋友们没空来取,导致我需要代为保存很久;外地需要邮寄,需要联络地址、联系快递、包装寄出等;多人申领还需要分清楚谁要了哪本书……全算下来,扔一次花费3小时是少的;

2、直接扔掉

最简单粗暴,节约时间,就是把书当垃圾一样扔,过不了心里这道坎,怎么都觉得有点浪费;

3、捐赠图书馆

市图书馆、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我都捐过,但现在长春这边的图书馆都只要三年内的新书,而且去一趟图书馆也十分消耗精力,出门+交通+交涉,耗时在2小时以上;

4、多抓鱼

今天我第一次体验了多抓鱼,看微信公众号操作指导觉得挺方便。因为目前过年+疫情原因,只体验到了下单环节,非常流畅,最终体验估计还要一个月后再看。

多抓鱼吸引我的是,知道这些书最终能去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上,而且不需要我花费额外成本。

今天决定扔哪些不扔哪些,怎么扔,我一共用了1个小时。

【5】持有物品的虚拟成本

购买物品的成本,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挑选、购买、维护、决策、翻找,都是成本。

之前看到一个专业管理师@敬子说:

“搁到三四十年前,中国人家里一共也没几件东西,找个东西不费劲。可到了我们今天,围绕一个三口之家,都不用大富大贵,可能就有超过一万件东西。”

一万件这个数字我是信的,因为我三年前扔掉1000件,都觉得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

不管是买东西、用东西、找东西,还是决定不要的东西怎么办,都是在不断地消耗我们。

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直播带货火热的一个原因,是熟人、你信任的人直接帮你选好了货品,也有一定先进性。

人很多时候是为了虚拟自我而活。实物也会带来我们看不到、想不到的虚拟成本。虚拟的“实”与现实的“虚”,界限越来越模糊。

降低自己持有物品的虚拟成本,才有精力探索更多体验,走向内心平和丰富。

Ps. 你有自己的整理心得吗,欢迎留言告诉我O(∩_∩)O~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买买的虚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