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0

在一个病态的认知里,越是对自己、他人苛刻,越能反映出自卑的一面,另一个维度上也可能存在着渴求优越的表现,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结果与付出的不对称以及当下感知与过往状态的不成比例愈发加剧使然,他们会导致一个共同的外化结果,那就是患者通过内在自我设想将本该不以为意的失误(错误)放大为个人成败的符号。这个过程当中,小小的失误(错误)已在内心自动化,经过一系列的演绎,最终得出不切实际的判断和结果。

有的时候局外人和旁观者看待抑郁症患者问题的症结非常清晰,只是其中存在着难以一步登天沟壑,这就是表现为“你说的对,可没什么用”。基于此提供了思考的指导,真正有价值的治疗方法一定是不断细化且努力找寻可观测、可操作的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即寻找那一道道连接的桥梁,提供系统且持续的训练。同时从患者的自我评价、行为方式等多个角度探索,以期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综合治疗方式。

抑郁症患者注重感受和细节的程度时常“令人发指”,加之全盘自我否定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这使得他们难以精准地理解和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可是他们的不适感受却真切存在,对部分想方设法地倾泻内心的患者,有可能使得情绪达到暂时的好转。但这种自我精神性的强化,大多数不仅对症状没有好转,反倒会使得患者更加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似乎已经很难界定抑郁究竟是源于自卑还是上进了,因为无法得知是自卑导致上进,还是上进出现挫折导致自卑,他们对立统一,共同作用于当事人。自尊是自卑和上进之间的一项指标,自尊属于主体本身的范畴,某些关系的失调和要素的缺失会影响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往往决定个人感受,要想改变个人感受,则需要改变自我评价的思维模式。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才是好的呢?这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出具体的正向方法,原因有二:1.正常人寻想要变得积极没有速效方法,病态患者难上加难;2.当一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问题时,找不见“对立面”,因此也谈不上提高。逆向推理也许能够提供一条道路,当我们摒弃那些消极的、格格不入的不合理思维,余下的便是合乎规律、自然而然的信念,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

“下意识思维(自动化思维),扭曲认知(不合理认知),理性回应……”除了前二者,不对内容进行具体的限定显得更加灵活,尤其是当事人归因时能够结合个性化的情景,选择最符合自己的方式。对于此类方法,最好是有外人(家人、朋友、咨询师等)帮助和支持。虽说治疗动机强烈,最大限度的公正客观,但自写自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某种程度上有失偏颇。对于治疗动机不强,容易自圆其说,甚至自欺欺人。

人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标签在具体的时空及情景下都有其局限性。因为标签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客观存在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但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进行的是错误的能动反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