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让你收获了什么?还是让你变的越来越愚蠢?

Ⅰ 碎片化是什么?

 

百度词条这么解释,“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

我这么理解,信息多样化,受众精细化

如碎片阅读。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内容,减少受众主动筛选信息的过程。爱看娱乐八卦的人,选择娱乐八卦就可以接受相关推送;爱文学、爱诗歌、爱科技,同理。几乎所有门户网站,社交软件都具此功能,甚至强制你筛选。

平台精准定位,内容生产者精益求精,淘汰低质量内容,敦促生产高质量内容,受众喜欢,平台获益。


Ⅱ 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弊端?

 

上面谈到碎片化阅读带来内容生产者和受众的双赢。现在谈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①碎片化降低独立思考能力

什么叫独立思考?看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马上去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看影评、书评,粗粗刷完几篇点赞数最高的,然后,你发出了以下惊叹,“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哇!细思极恐啊”。你以为看了几篇影评书评就和那些不看影评书评的人不一样。

还真是不一样。至少,你在阅读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会重新思考或回忆看过的内容。这比看过就完了的人略高一筹。

但,这有什么/毛线/虾米/卵/用啊?

我思故我在,人云亦云不可取(边摸下巴边说)。

这么多优秀电影书籍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你读懂别人的影评,而是让你读懂自己。

倒不如提笔写字,两三百或两三行都是你的感悟。甚至,你会发现,自己写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句子,这就是动笔和动脑的厉害之处。很多作者的影评、书评确实有惊艳之处,但,那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之上得出的感悟(借专业老师的话,这会妨碍读者从自己的角度思考)。

若能在独立思考后,与之比对自己的理解感悟,那么你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②碎片化打碎你的专注力

电子书方便,资源也丰富。但问题是,你的手机不只能用来看电子书,还能刷知乎、豆瓣、微博,公账号,朋友圈等。时不时出来一条推送,如果是标题党,那就先点为快,反正看一下不用花很多很时间啊!如此循环往复。

我曾觉得,各大社交软件,门户网站,信息资源丰富,哪一个不是心头之好?现在发现,哪一个都没必要,里面的信息关我屁事?

有一个专业课老师实在好气又好笑。年纪不小,还有一颗希望大家听课的心,上课常常唉声叹气,怨我们不听课,也怨我们一问三不知,总好奇我们空闲时间都拿来干了什么?

本应该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碎片化知识,现在却是,利用大把空闲时间,阅读碎片化内容。怪不得我们都好忙,忙到没有时间关心专业知识、国家大事。

真正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碎片化的优势在于精简信息,过滤无用信息,而不用来打碎你的专注力。看看自己关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留下真正需要的,其余的就是垃圾,删除吧,取关吧!(哦耶)

使用手机阅读的时候,设置为免打扰模式吧!不要让自己被动接受信息,不要让自己的专注力被消磨殆尽。


 碎片化的快和刺激让你失去耐心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看书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失去耐心。

我曾觉得,优秀的作品是立体化,书里的文字会跳动,这种光芒会照射在每一个读者身上。最近觉着,倒也未必。

碎片化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刺激,像与时俱进的毒药,精准、敏锐、快速输入我们的大脑。长期如此,我们必将失去阅读的耐心。

那时,经典作品多优秀,那光芒再闪耀,你我已经看不见。鉴赏和共鸣的能力,已经在碎片的刺激下退化。


收藏夹里的碎片,有多少被你遗忘了?

 这个知识点有用,收藏;这个干货收藏;这份影单总结的好,收藏;健身视频,收藏;诸如此类。静下心思考哪怕几秒,有多少你用上了,有多少再没打开过。收藏里,大多数是没有什么用的信息,甚至会造成焦虑感和虚假满足感其次,这种虚假满足感,让你成为了阅读中的消费者,那么,你有生产能力了吗?试着做一个生产者,而不是一味输入。

 时间的碎片化确实能提高你的阅读效率,但是,时间利用率的提高还要兼顾到总体阅读质量。不要顾此失彼。

 一专业老师说,他反感别人把读书当作一件严肃庄严的事。

 我想读书是私密的,也是轻松的。阅读是一件小事,但也是你人生的大事,值得践行一生的事。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平常吧!真正成为精神食粮。

最后分享这位老师的几个观点,我很认同:

每个人的审美和评判标准不一样,让你感动和心动的书就是适合自己的好书,感动无非两种,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或在书中看到向往。

阅读可以带有目的,但是避免极端功利心态,摒弃“索取”感。

阅读,感动,思考,梳理。等待你的,是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阅读让你收获了什么?还是让你变的越来越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