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初与重庆结缘,只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意外。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翻看报考指南时,从小到大都没走出过县城、对重庆更是一无所知的我,竟然对这个城市有种莫名的特殊好感。于是,没征求家人意见,便自作主张,鬼使神差般地报考了位于这个城市的一所大学。
就这样,来到了山城重庆。而且,这一呆就是七年。七年的光阴,足以使一个懵懂无知的纯真少年蜕变成一个峥嵘初露的青年才俊。这些年,奔波忙碌中四海为家,一路辗转漂泊,也算是去过不少城市,但真正算起来,重庆还是迄今为止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这座城,留下的有青春的迷惘,有成长的印记,有喜悦的欢笑,有苦涩的回忆,那些或喜或悲、或深或浅的岁月的痕迹,成为此后一直梦萦于心,始终化不开的乡愁般的记忆。或许真的与重庆有缘,也是在这座城,遇到了情定三生的伴侣,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所以,无论后来走过多少地方,始终都对这座城有着独特的亲切感;每每想到这座城,也总是心存感念、充满感激。
■ 2.
重庆是座山城。
城依山建,路随山开,四面群山环抱,建筑高低错落,交通穿山越岭。随处可见的山,对于家在平原的我而言,倒有着别样的风情。
还记得,当年新生入学报到,坐着绿皮火车,临近重庆时,山洞隧道连绵不绝,火车穿洞而过呼啸向前,那是第一次领略重庆的山。学校在市区西郊歌乐山腰,每次外出前往市区,公交车或穿山而过,或绕山盘旋,总要一路爬坡过坎。
因为多山,重庆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吊脚楼错落有致,立交桥盘旋而上,每到夜晚,满山的灯光星星点点,把重庆的夜色装扮得五彩斑斓,恍若置身梦境。
也因为多山,重庆的路大多弯曲起伏,在重庆,很少见到五百米不拐弯的直路,也很少见到其他城市常有的自行车,这或许也算重庆的一大特色了。
■ 3.
重庆是座雨城。
也许是上天格外的恩赐,印象中重庆总是阴雨连绵,特别是秋冬时节,有时一下就是一个星期。夜晚来临,淅淅沥沥的巴山夜雨下得人肝肠寸断,我们也总是伴着滴滴答答的雨打树叶声鼾然入眠。
和雨相伴的还有雾,重庆两江交汇,空气湿度饱和,极易凝结成雾。入冬后雨雾叠加,几乎难得见到几个阳光明媚的大晴天。
记得读书时,每到冬天,连日的雨雾之后,偶尔逢上晴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把早已潮湿不已的被褥抱出来晾晒,几千人同时晒被子,那场面也着实壮观。
在重庆久了,看惯了阴雨连绵、氤氲笼罩的天空,再回老家看到明亮的阳光,竟还有些怀念。
也正因多雨多雾的天气,滋养了水灵细嫩的重庆美女,直到现在还记得,经常和同学结伴到解放碑“打望”的场景,一眼望去满街的美女,成为重庆一张青春靓丽的城市名片。
■ 4.
重庆是座慢城。
崇山峻岭的重重阻隔,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重庆人洒脱随性的性格特质。
在我印象中,重庆人懂生活、有情趣、图安逸、会享受。没见过哪个城市有重庆这么多的火锅店,几乎每条街都会有好几家,每到夜晚人声鼎沸;麻将馆星罗棋布,逢年过节更是连路边都摆满了麻将桌,穿行其中耳边一片哗啦哗啦的打牌洗牌声。
这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有着悠闲缓慢的节奏,舒适安逸的氛围,置身其中,会不由自主放慢奔波的脚步。去年休假时到重庆,早晨睡到自然醒,上街吃碗重庆小面;上午逛逛步行街,或者打几圈麻将;晚上唤几个好友,吃顿热辣的重庆火锅,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都说,“携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如果真的能够选择,我宁愿选择重庆,远离都市的浮华喧嚣,摆脱功利的羁绊纷争,过着悠闲恬淡、慵懒安逸的慢生活。
■ 5.
重庆是座暖城。
这暖,体现在炎炎夏日的天气。气温常常超过40度,是名副其实的的火炉,读书时宿舍还没有空调,为了防暑降温,只能不停地冲凉水澡。
这暖,体现在麻辣滚烫的火锅。天气越热生意越好,经常看到炎炎烈日,一桌人光着膀子,吃着火锅、就着冰啤,即便满身大汗也乐此不疲。
这暖,更体现在重庆人的热情耿直。我所接触的不少重庆人,大多热情似火,心直口快,爱憎分明,快意恩仇。他们对朋友讲义气重感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认准的事情说干就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开怀时朗声大笑,说话时嗓门老高,有一种耿直爽快的草莽气,侠肝义胆的英雄气。
■ 6.
重庆是座古城。
作为曾经的巴渝文化中心、国民政府陪都,浸润入骨的巴渝风情、随处可见的民国遗迹,无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沧桑。漫步重庆的大街小巷,巴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相映。
磁器口古镇,那条悠长的石板路已然跨越千年;朝天门码头,两江交汇处依然泾渭分明;洪崖洞老城,华灯初上时仍旧色彩斑斓;民俗文化村,巴渝民俗每天还在重复上演;红岩村、周公馆,革命先辈雕像俯瞰的还是同一片土地;白公馆、渣滓洞,依旧是往日般阴森寒冷……
不过,这些年,重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川流人群摩肩接踵,古老的城市正展现新颜,成为发展最快的活力之城。
怀念重庆,祝福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