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向与帝国兴衰

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向与帝国兴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本书中伊尼斯探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帝国的关系,他认为媒介决定这帝国的性质,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助于文明的连续发展,而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这些思想影响了麦克卢汉,成为他的思想发源地。我觉得麦克卢汉的有些理论,比如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都是从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以媒介做文明分期的进一步细化。

帝国首先要有君主,然后是大一统的集权国家。在政治组织和实施,传播占有关键一席。帝国的起落都伴随着特定的媒介的迁移。伊尼斯讲的传播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意义交流或者是大众传播,他所说的传播,讲的是运输、贸易,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经济的因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传播。中国的小农文明比较独特,和欧洲的商业发展文明有着制度上的差别,大概是没被选入研究范围的原因之一。伊尼斯讲媒介的演进颠覆了帝国的文明,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印刷术更多为科举服务,而不是知识传播。媒介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过程。封建社会,媒介发展缓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最多只有官报,人民的思想容易被控制。到了现代社会,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视听媒体,网络新媒体获得信息,思想不再容易被禁锢,限制,然后通过媒体人们也开始跟多的参政议政,所以政治权利得到了下放。纵观这个媒介发展史空间偏向的媒介发展似乎都有这种特质。宗教政治的控制把控让大众的思想受限,安于现状;文字初处萌芽阶段,普及率不高,造成知识阶级分化严重,公共话语空间受限;埃及农耕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与外界的交流发展,不利于学习外来文化。媒介以及文字对于整个社会治理的反作用,在传播活动当中,口语传播的优势还是在面对面传播中传播隔阂要稍微小一些 ,文字传统似乎让这种平等的参与性打了折扣。口头传播中,语调语速作为一种多的符号,传递出内容之外更多的信息。口语传播里面语言只占35%,非语言符号占65%。口耳相传更像约定俗成,帝国公民都默然遵循,上升到了文字传统后,统治者更多进行垄断,害怕成文内容普世皆知。文字传统也意味权力的下放,是治理过程中妥协的结果 ,也是寻求新的控制的过程。当然从这本书的介绍来看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应的文学方式、对应的阶层、对应的媒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里我们也可把包括对莎草纸、僧侣阶层等管理制度和扮演的社会角色,理解为那个时代的一种媒介制度,好比今天我们网信办和广电对于传播活动的管理)。羊皮纸相比纸张能保存更久,但是主要靠手抄,用于僧侣教徒抄书,在造纸术通过穆斯林传到西方后,加上活字印刷术可以复制批量生产,所以纸张偏向空间传递。印刷品成本下降,效率提高,产生了一些专业的印刷工人;印刷品大量流通使底层人民更容易接触到知识,知识普及——促进文化的发展传播——俗语,白话文,戏剧,文学都随着它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西方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才有了后来的宗教改革。

不同的知识垄断倚重不同的媒介,或倚重宗教、非集中化和时间,或倚重武力、集中化和空间,因此知识垄断也要变化。苏美尔文化倚重黏土媒介,和倚重石头的闪米特文化融合之后,产生巴比伦帝国。埃及文明倚重石头和莎草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产生一个不稳定的帝国。这个帝国最终在宗教的手里衰落了。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试图融合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波斯帝国诉求与宽容,所以它成功了。希伯来文明倚重文字的神圣性质,而不是倚重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倚重的是铭刻的雕像。以口头传统为基础的希腊文明产生了强大的酵母,其影响摧毁了诸多政治帝国。罗马掌握了埃及文明倚重的媒介,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制。这个体制在拜占庭帝国保存下来,与倚重羊皮纸抄本的基督教产生融合。

可见,能否有能力开发一套行政体制,使之能够制衡传播的偏向,并评估空间和时间的意义。仍然是一个帝国(体制)的问题,也是西方世界面对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向与帝国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