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龙和他的老师妻子和某种逻辑

首先恭喜马克龙成为法国新任总统。

虽然我们并不认识。


比起马克龙对国际的影响,人民群众可能对他的情感故事更感兴趣。

我简单介绍下,马克龙的现任妻子是他中学时同学的母亲,也是他的老师,30岁时与该老师结婚时,该老师已55岁。


于是有人笑称:“祁同伟娶了梁老师,就当了厅长;高育良娶了吴老师,就当了省委副书纪;马卡龙娶了布老师,就当了总统。───论一位老师的重要性!高育良最终和吴老师离了婚,娶了更年轻的高小凤,最后判了18年;祁同伟和梁老师貌合神离,和高小琴暗度陈仓,最后饮弹身亡。结论是:娶了老师,功成名就;离了老师,身败名裂!———再论一位老师的重要性!”

虽然是玩笑话,也不乏有人相信。

但这个逻辑,让我觉得很可笑。


先不说电视剧里的虚构人物能不能作为论据,但说“为了印证某个结论,故意去找相应证据”的思路,就愚蠢得很常见。因为这种做法,刻意忽略了整体样本和数据。

类似的情况还有,为了说明“读书无用”,有人说:A读了研,工资才3000;B留过学,只当个前台;C没文化,最后当了大老板,手下全是大学生DEFG。

高学历的人有多少?其中低收入的人才占多少比例?低学历的人有多少?其中成功的又有多少?高学历的人平均工资是不是要高于低学历的人?总有人不爱思考,看了几个“案例”以后就安慰自己:幸好我读书不行。


如果再有人给你看类似的结论,不妨想一想:对方做过调查没?调查了多少案例?这些案例有代表性吗?——我去调查一所就业率很低的学校和调查一所就业率很高的学校,调查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否则,这世界上什么事都能说通——我拿几个第一次买彩票就中奖的例子告诉你第一次买彩票能中奖,也说得通。但你肯定不信,因为在我们身边买彩票的人容易见,读博留学的人不容易见。你熟悉的事物你容易判断,你不熟悉的事物判断就有点难。

但无论如何,保持质疑和对数据的追问,是我们不容易被骗的诀窍之一。

今天说的可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如果对你有启发,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

那我再努力努力吧。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马克龙和他的老师妻子和某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