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文满分,为何他却没中状元?

​公元1037年,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他的父亲苏洵,就是那个写进了三字经的苏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少年苏洵游手好闲,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对读书产生兴趣,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最后终有所成,“下笔顷刻数千言”。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父子三人,同赴汴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著名诗人梅尧臣。此二人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当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正直的欧阳大人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家父子三人同去赶考,兄弟俩同登皇榜,而当爹的却名落孙山。求苏老泉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当时老苏真是百感交集啊,于是他写诗自嘲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欧阳修对苏轼极为欣赏,对他是不吝夸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当苏轼以门生身份向欧阳修致信谢恩时,欧阳修竟赞叹不已:“读苏轼来信,不知为何,老夫竟流汗不止。看来我要赶紧避一避,好让他出人头地。”文坛领袖,如此夸奖一个后起之秀,实属少有。甚至他还说过这样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说我欧阳修。”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名动京师。

喜欢请转发支持!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作文满分,为何他却没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