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水、空气等环境污染的“训练”,以及方兴未艾的自然教育的熏陶,近年来公众的环境意识已经有显著提升,参与环境治理的公众实践也日益增多。
但是环境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还是以环保组织及其从业者居多,如何把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污染自救逐渐转化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集结有效的消费者力量倒逼环境问题的解决,这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社会治理行动与经验尚未真正走出行业内部、自然教育普及率低、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持续机制和场所的缺乏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倡导更多年轻人走出生活的舒适圈,从“衣食住行乐”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社会治理,幸福银行发起了“卫蓝侠挑战赛”。
那么如何从“衣食住行乐”着手,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生活指南小编整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蓝生活”手册》主要内容,分享如下。
怎么穿?拒绝冲动消费!
1.理性购买,减少衣物的不必要购买和浪费;
2.尽量购买有品质产品,减少不必要和重复购买,提高有价值品物流转,减少废弃物品产生量;
3.将旧衣物转赠、回收、再利用,可穿着的衣物可以继续延续生命力,不可穿着的衣服和纺织品可以变成其他产品,比如清洁布;
4.拒绝皮草,保护野生动物;
5.尽可能的选购诸如有机棉、亚麻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服装材质,支持产地环境保护;
6.拒绝服装商品过度包装。
吃什么?做健康环保的“吃货”!
1.满足营养的前提下,提倡多吃蔬菜,少吃肉,肉食是排碳量极大的产品;
2.优先购买有机食品、无公害、低毒、带有环境友好型认证标识种植方式的食品,减少因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3.购买海产品和水产品时,选择经过MSC,ASC认证食物,提升对可持续产品的认知度;
4.尽量购买本季、当地的食品,避免因为过度运输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5.节约粮食,避免浪费;
6.拒绝过度包装,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7.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饭盒,并且节约纸巾。
如何住?拒绝当“高能耗鬼”!
1.使用节能电器和灯具,并且随手关灯和拔插头,减少能源消耗;
2.不坐电梯爬楼梯,省电又健康;
3.节约用水,学习重复利用水资源;
4.选用可持续认证的装修材料和家居用品;
5.让需要的家居产品流转起来,让它们实现更多价值;
6.用手帕代替纸巾;
7.拒绝塑料袋,尽量使用可持续利用的购物袋;
8.去郊外种一棵树,在家种一些花草。
如何行?降低你的碳足迹!
1.日常通勤尽量选择自行车或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
2.在必须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时候,选择新能源汽车和集约化出行的方式;
3.要合理规划旅程,尽量选择火车、轮船等出行方式,如果距离过远,请选择直航航班,减少飞行次数和距离,降低碳排放;
4.减少不必要的出行,远程会议同样可以高效召集会议,碳排放成本几乎为0;
5.出差和旅游时减少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
6.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怎么玩?拒绝做高碳排放“死宅”!
1.多出去做做运动,“宅”是很费电的;
2.亲近自然的休闲活动是最便宜的哦;
3.“独乐乐不如同乐乐”,推广集约化的文娱节目观看方式,实现欢乐加倍,碳排减量;
4.聚餐时拒绝一次性餐具;
5.在旅游景点尽量乘坐环保巴士;
6.支持志愿者环保活动。
和熊猫菌“小臻臻”一起成为低碳达人,绿色出行、理性消费、循环利用、购买可持续认证商品,活出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