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怎样顺利失去你的第一次?

终于能坐下来静心写写东西了,这是在学校每周的习惯,但毕业后,换了个环境,习惯也没了。我终于又开始敲打键盘,送出后学生时代心理写作的第一次。为了失去这个第一次、为了这个开头,心里足足准备了一两个月,真的是细思微恐。不妨就从“开始”开始,以己之见,捋一捋万事开头到底如何难以及如何破解这一难。

万事开头,怎样顺利失去你的第一次?_第1张图片

从想法的“小蝌蚪”出现,到行为的“受精卵”开始发育,你说有多难。当学生的时候,每年最不自在的日子基本都是八月底、元宵节前,因为不管是不是周一,9月1日和正月十六是一定要开学的;到后来,开学的概念淡了,总感到工作日的最后一天通常比节假日的最后一天还要痛快一些,因为预期到开始工作比预期到结束工作总能更让人本能地多分泌一些多巴胺(这无关于你习惯于应付工作还是兢兢业业)...一点一滴的经历和感受告诉我,开始一件事并不总是很容易。就像从“优秀的脑力工作者得提笔就能写”的观点在我脑子里生根发芽,到今天终于能静下心来码码字已经过了两年一样,开始之前会经历不止一次战略性遗忘、战术性拖延。完美主义倾向、拖延的习惯、客观的困难都可能是原因,习惯的开始就像受精卵结合、生命开始孕育,之前已经历了千难万险。所以,一个认知或者说想法能穿过情感、意志的屏障,最终到达行为层面仍饱活力,就应该为自己加个鸡腿(如果你要开始的是减肥,那还是算了)。

万事开头,怎样顺利失去你的第一次?_第2张图片

把帽子扔过栅栏你才会翻过栅栏。把帽子扔过去后,你得想办法把帽子拿回来,于是你就开始想办法翻过主观、客观的“栅栏”。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建设性地运用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这个概念,看似深奥,其实简单,当主观认知或情感与现实需求不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也为行动埋下了种子。“懒得翻过栅栏”的想法与“帽子飞走了就必须捡回来”的现实间有矛盾,你无法改变必须捡回来的事实,就必须改变懒得翻过去的想法,说白了,人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当然,如果对某件事的内部动机足够强大,可能完全不用依靠“认知失调”的推动就能完成所想。但是,就像很多人因为喜欢心理学选了心理学专业、在开始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后拖延依然时常发生一样,很多时候,热爱只能支撑一个人度过短暂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因为时间拉长而有所倦怠、因为困难重重而压力倍增时,我们还需要战略的定力、理性的方法来推动自己继续向前,此时“把帽子扔过栅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好的开始就好在为自己储备更多心理资源。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什么是“良好的开始”?理所当然地想一下,得出的答案可能是“不就是刚开始就把事情做好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何又有那么多的虎头蛇尾或者说高开低走呢?根据心理学的资源保存理论,我们或许需要的是“能为后续行为发生保存或提供心理资源”的开始。心理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个体需要心理资源推动自己做出相应行为,比如说有好心情、好状态而不是在焦虑不堪的情况下更容易开始规划已久的期末复习。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源量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心理资源被焦虑、认知任务等占用,那么用于目标行为的资源变少;而在充足的休息、积极的人际交往、成就事件之后,用于目标行为的资源就会增加。所以,好的开头关键不在于是敲锣打鼓还是低调简单,而在于给你的心理体验,在于是否能给你自信、乐观等良好的资源储备。比如,在考试前与小伙伴三言两语的交流中获得经验与信心远比费尽心思发个朋友圈,告诉全世界自己要开始复习了然后在复习中被困意击倒要好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事开头,怎样顺利失去你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