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趁早

1

27岁那年,我在中国青年报看到“冰点”栏目掌门人李大同列的一份书单——《我书柜中的传记精品》。数了数他推荐的书目,是三十七本人物传记。他在“推荐语”里写道:

如果你的书柜里有两百本传记精品,那就几乎等于是在家里开办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熟读这些作品,你从中可以知道、学到、感受到的东西太多了,何况你再也找不到比书中人物更伟大的教师了。如果这些作品恰恰又出自大作家的手笔,你将读到美文。

我把那份书单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在旁边写了一段话:

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常说:“苏老泉27岁发愤读书,还成为文学家……”以此来教育我们这一群不甚爱学习的学生。我那时候想,离27岁还早得很呢,17岁也不晚……17岁过去了,27岁也来了。

看看这份书单,我,一个27岁的人,居然一本都没读过!……

读书要趁早_第1张图片
当年的文字

当年沂蒙路上有个私人开办的“四立书社”,受“书非借不能读也”观念的影响,我在那里办过借书卡。比较密集地读书,就是在那段时间,在看到李大同那张书单之后。

2

年少时也算是喜欢读书的,只不过没到“如饥似渴”的程度,“如饥似渴”才是我理想、想象中的读书人应有的姿态。

还记得拿了父亲给的零钱,人生第一次进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一本薄薄的民间文学作品。学生时代的读物多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再后来,读伤痕文学,港台文学,喜欢三毛琼瑶金庸梁羽生,几乎读过他们全部的作品。

当年学校阅览室有个女管理员很凶,对借书的学生从来没有好脸色。我因为想在那里看书,就刻意讨好她,经常帮她搬东西,总算混了个脸熟。有次她去开会,把我锁在里面独享了阅览室一个下午的时光。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我常劝身边的女孩子:“结婚要趁早,生孩子要趁早。”有玩笑的成分。以我现在的年纪,最切身的体会还包括“读书要趁早。”以张爱玲的句式造句,后面是“读得太晚的话,享受也不那么痛快。”

北宋张潮曾写过一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如果少年没有好好读书,也只好求其次——读书没有太晚的开始。因为当下的每一天,都比未来要“早”,每个年龄段读书都会有读到不同的况味。最重要的是——开始读书!

我最经常对女儿讲的一句话是:“要好好读书啊!”不说好好学习,却说“好好读书”,有时又自责并没给她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有时想想,又觉得是对跟女儿同龄时的自己隔了时光喊话——如果当年有人整天在耳边叨叨“要多读书啊!”是否人生会有更大的不同?

这其实是读书最好的时代,图书市场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读书重要性的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现在的家长们在给孩子买书方面应该是极为慷慨的了吧?

3

我外甥很喜欢读书。从呀呀学语,我妹妹就教她背诵古诗词,学龄前就背过了《论语》、《大学》、《中庸》和《弟子规》等国学经典。长大后,对诗词古文的背诵可谓是过目不忘。他曾先后获得市国学知识比赛第一名、国学小达人挑战赛一等奖,并代表市里参加全省比赛,获得过山东省“国学小名士”称号,他还是本市“最强大脑”比赛的亚军……这些成绩的取得,跟从小读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他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开始大量涉猎中外哲学经典作品,阅读量也让很多大人自叹弗如。

我相信所有爱读书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爱一个人,就让他趁早读书吧。

三毛在《送你一匹马》里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爱一个人,就叮嘱他早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吧!

书读多了,内心才会强大;书读多了,会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书读多了,才不会囿于眼前的苟且;书读多了,生命将更加丰满和充盈。

我相信,每一分私下的读书的努力,都会有很好的回报,即便不是回报在当下,也一定会回报在不远的未来。

读书要趁早_第2张图片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