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1889年—1951年),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他为了哲学,放弃了父亲继承给他的亿万家产,把这些全都让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妹。因此,也成就了“哲学家不爱钱只爱思考”的一段佳话。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而《逻辑哲学论》被认为是维特根斯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书一出,震动了当时的整个哲学界,就连他的导师罗素也为此停下手头工作来重读此书。
那么,此书都讲些什么呢?它有哪些我们可以学习或借鉴之处呢?一起来跟随哲学诗画进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主要著作,其思想主要源于弗雷格和罗素,他试图用逻辑来构造一个严谨严格的世界。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它强调语言和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说是完全不同的。
1,图像论:事实和世界
图像论是关于语言或命题性质的学说,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自述,图像论的灵感来自他在战时读到的一本杂志,提到在法庭上用玩具模型来表现一场实际的车祸。但这里的图像不是指例如图画那样可见的形象,他从模型这个灵感中得到的是构建语言与世界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说是指命题与事实的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因此维特根斯坦也称图像论为“逻辑图像”,而逻辑图像的基本构思即语言与世界对应,复合命题与复合事态对应。在理解图像论的同时,我们先要对世界、事实、对象等概念进行解读。
《逻辑哲学论》开篇就说“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世界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具体的事物是有生有灭,不断变换的,因此物质构成世界的说法总是有漏洞的,但我们又不能诉诸过分抽象的物质概念,于是我们谈论世界,并不是讨论一个个的物或者对象,世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物质世界,而是事实的世界,是与物相关的事实或者事情。在他看来,事实与事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事实是有结构的,是可以被分析或者被构造的。世界分解为事实,既包括原子事实也包括复杂事实,而复杂事实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如此一来,我们只需要分析原子事实即可。原子事实是最基础最简单的事实,其中不能再分出别的事实了。而原子事实就是各客体或物的结合,再分析下去就只能分析客体,“客体的形状构成原子事实。”
2,世界的对象究竟为何物?
维特根斯坦说“对象是简单的”,这意味着对象是不可能加以分析的简单对象。对这个简单对象,维特根斯坦也是颇为犹豫的,他曾在笔记中写到:“我们的困难是,我们总说到简单对象,却举不出一个实例来。”他举了如苏格拉底、书这样的个体,也有时把简单对象理解为逻辑要求或逻辑终点,然而在《逻辑哲学论》中,他始终未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简单对象。但我们能知道的是对象是简单的,没有结构的,是稳定的,持续存在的。
在理解世界、事实和对象三个概念后,我们可以与之将语言、命题和名称对应起来来看图像论。与原子事实一样,原子命题是互相独立的,不能进一步分析为其他命题,而只能分析为名称和名称的配置,此处的名称相应于世界中的对象,并且名称只是指称对象,既不具有意义,也不能描述对象的内容,因而名称无真假之分,只有命题才有真假,作为图像,作为构成语言的要素。
3,可说与不可说
很多学者将《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归为“划界”二字,而且维特根斯坦本人就在论序中说这本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这个划界不是对现实世界或者别的什么的,而是对思维,或者说是对思想的表述进行划界。维特根斯坦认为那些不可言说的才是最珍贵的,是哲学的重心所在。自然语言由于语法结构的误导,使的哲学领域内的语言使用相当混乱。因此他要求我们必须使用符合逻辑句法的语言,即“逻辑上完善的语言”。然而这毕竟是理想性语言,并且建立这样的语言并不能够令人满意地描述世界和表达思想。
因为一切语言包括维特根斯坦创造出来的这套逻辑语言都是有限度的,只能表达能够表达的东西。如此推论,那必然存在超出语言逻辑范围外的不可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不可说的。而中国哲学家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漏洞
虽然维特根斯坦声称,只需把可说的东西说清楚,对不能说的要保持沉默,但其实他本人说了很多不可说的东西。
首先,逻辑形式是不可说的
逻辑形式是《逻辑哲学论》中最难解的概念之一。语言与世界如何同构,命题与事实如何对应,维特根斯坦说是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逻辑形式,但这个逻辑形式本身却不是命题对事实的摹画。“命题可以描述整个现实,可是它们不能描述那它们必须同现实所共同以便能够描述它的东西——即逻辑形式。为了要能描述逻辑形式,我们应当能把自己连同命题一起置于逻辑之外,也就是置于世界之外。”
其次,生命的真谛是不可说的
除此外,维特根斯坦还认为哲学问题,包括伦理学、美学等等,都不是实证科学,都不能摹画世界,因此都是不可说的。那些神秘的东西,如哲学、伦理学等谈论的生命的意义等等问题,都是事实之外不可言说的东西。就好比生命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其真正感受到的生命的真谛是无法言说的,只有亲自体会才有感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不能言说,但类似于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却是重要的问题,是哲学家乃至所有人应当穷極一生的问题。但是维特根斯坦却对此说了不少,而且是运用他自己的逻辑语言说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结语——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曾经震动了西方哲学界,许多与他同时代的和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包括他的老师罗素也曾—度接受了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作为20世纪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从理想性的语言到日常生活语言的转变,是维特根斯坦一生中很重要的转折点,他把枯燥乏味悬置高空的语言理论变得有趣而贴近生活,正是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实践,他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游戏说,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对后期的日常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不仅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而且对哲学方法论,逻辑学(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