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黄公望~

俯仰雄坝揽翠湖

三江合流野渡孤

古今风雅难尽述

欣顾子久富春圖

寻迹黄公望~_第1张图片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是十四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之一,与当时的王蒙、倪瓒、吾镇,并称为元代四大家。

在黄公望出生前两年,蒙古内部发生了政变、忽必烈自立为帝后野心扩展,于是开始向南宋入侵。公元1268年蒙古军首先向湖北襄阳、樊城进攻,在占据了长江上游后分道东下,元兵以宋叛将刘整、吕文焕为先锋,顺流而下,所向披靡于1275年(宋德祐元年),江苏的扬州、常州、南京相继沦陷,元兵长驱直入,次年三月,攻陷首都临安(杭州)俘获了一帝二后。黄公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在动荡的岁月中度过了少年的时光。由于家境贫困,幼年时父母双亡在大约十岁左右时过继给当时寓居常熟西门外小山东麓的浙江温州人黄乐为嗣,这位已经九十岁高龄的老人,看到了黄公望喜出望外:黄公望子久矣!真是天赐的一个好孩子,来为我家传宗接代。

寻迹黄公望~_第2张图片

黄公望天资聪颖、十二、三岁便在本县考试中取得了神童称号。由于黄公望博览群书,后来在经史、学术、文学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只不过绘画上的成就和画名掩盖了其他才艺,黄公望是属于全能型的大师。在元朝黑暗的统治制度下,当时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当然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北方汉人),第四等人就是南人了、也就是南宋的这些遗民。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公望一方面饱读诗书,一方面又想有一番作为。后来通过浙西廉访司徐琰的引荐,从事经管并计划征收田粮工作,略有一点成绩后,即被提升到北京的尚书省,担任监察御史院的职务。这说明黄公望在当时还算是走了一条仕途的捷径的,官职虽说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赏罚大权在握。由于他刚正不阿,得罪了当时的一些权贵,后来被老上司的贪污案所牵累结果被弹劾入狱。出狱后黄公望原本的为民做一番事业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从此浪迹天涯过着隐逸的生活,四十六岁时在松江做过测字先生。第二年1315年(元仁宗延佑二年),黄公望回到常熟,隐居在小山。经常在月夜的时候划着小木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到了湖桥边上,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痛饮高歌捂掌大笑,声震山谷。饮罢坐在桥上清吟词曲,投瓶水中。这种放浪形骸,把自己的身心融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魏晋名士的风流做派。通过对山河大地的沁滢感受,在黄公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绘画了,据说有一次他还亲自去拜访过王蒙(赵孟頫的外孙)结果被奚落了一通,说他年纪这么大了才开始学画太迟了。

寻迹黄公望~_第3张图片

回来后黄公望经过十年的刻苦钻研和锻炼,水平提高很快。夏文彦《图绘宝鉴》记叙他在艺术上的努力和成就是这样写的: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之于心而形于画,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作为一名有思想的画家,在行走艺术道路上,如果没有自己的师法自然和终得于心元的历程,那是不可能的。后人说黄公望学习过董源和巨然的笔法,但是在《富春山居图》里我们看到的湿笔披麻的画法,是完全不拘泥于法度的、这种笔法简直是达到了无法可循的境界。那种苍莽秋古之气如果用定式的笔法是画不出来的,也就是说黄公望的用笔已经超越了用笔的法度,如果单一的捡挑出来,就像是草垛中的根茎须苗、完全是自然有机之物看不到人工造作的痕迹,而且在无规律中表现自然状态下的天地灵气化物重生。在中国画中用墨法渲染的方法达到空灵的效果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没有古拙之气、显得很单薄没有深度。而全是用笔法达到这种空灵的境界是最难的,那是需要画者在熟稔的程度上,完全去掉匠气。就像书法一样真正的神品是从胸臆流出而合于法度的胜妙,真是一言难概其貌。晚年的黄公望正値元朝步入四面楚歌,反元压迫和掠夺的种族和阶级斗争的高潮开始了。在黄公望六十岁的时候,鉴于时代的动乱黄公望与好友倪瓒皈依了全真教。从主观上说是逃避了现实的严酷环境、遁迹山林是仙道派人物的最终选择。对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在野的隐士们大都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像王蒙于1341年(至正元年)入杭州东北的黄鹤山,过着“黄鹤山中卧白云”的神仙生活;倪瓒于1332年(至顺三年)居故乡无锡东门外玄文馆学道。吴镇则早在1317年(延佑四年)设肆卖卦于杭州,过四年,在嘉兴魏塘植梅而居,自称梅道人。在动乱的时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都是遭受到双重的考验,尤其是文人对于物质的满足变得越来越佛系。

寻迹黄公望~_第4张图片

期间相互的交流也仅是起止于书画诗文以及音律,他们借助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绘画来传达内心的思想境界和向往。因此题画诗跋这个时期尤其盛行,也开创了文人画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黄公望不仅在自己的很多绘画作品中题跋,而且还在好友倪瓒的作品中题跋,并且合作山水画相互应酬。倪瓒的《江山胜览图》就有很多地方是黄公望画的。黄公望在倪瓒的《六君子图》上题道: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値特立无偏颇。这里指的六君子是:松、柏、樟、栴、槐、榆。表达了黄公望的为人立世的观点立场和高峻伟岸的道风。据史料研究在现存的元曲里有很多佚名的作品可能出自黄公望之手,《写山水诀》和《论画山水》更是黄公望留给后人的宝贵艺术理论和技法的指南。公元1347年,至正七年,黄公望七十九岁那年,他自松江和无用禅师一起到富春山去,这里有他的小洞天、南楼,兴之所至作了举世瞩目的《富春山居图》。

寻迹黄公望~_第5张图片

这是一幅纯为写生而成的画卷,是费了三、四年的光阴才完成的作品。据说作画用纸是无用师特地珍藏的北宋宣纸,而《富春山居图》也是应无用师之求而画的。当时在未完成之时,无用师就要求黄公望先在题跋处注明是送给他的,生怕有巧取豪夺者捷足先登。后来画成后无用师感其叹道:将来这卷画会因起变故而蒙尘。这里说的变故当然是指后来经过流传的过程中几经转折后差一点就被清人吴问卿所烧、幸被其侄儿抢救出来才得以保留至今,但已经是毁了数尺不可挽回之痛也!后来乾隆皇帝也居然把此真品误判为赝品,把子明卷当做真品来收藏。这不是蒙尘吗?至今《富春山居圖》还是身首异处、隔海相望,在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当中是唯一的富有如此传奇的境遇。物虽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那么无用师怎么会那么神?竟然能够预知。真不愧为是禅师也!

寻迹黄公望~_第6张图片

此次因慕名随团到了富春江,随船游历了两岸风光。那绵延的山峦丘壑、植被茂密,与《富春山居图》表現的山峦雄雄厚、草木华滋似有隠迹可循,但是却无实景可征也!而黄公望的隐居之地至今可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原址上修建的仿古建筑与六百多年前黄公望的向构之筑是否有相似却无从知晓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迹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