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还乡手记-互联网影响下的闽南春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院公众号

  春节,一个万千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节日,一个中华民儿女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笔者自小生活在闽南地区,也是从小就浸泡在闽南地区的春节风俗中。不过,在福建地区,闽南话也有很多的“派系”和不同,在我们那甚至有句玩笑话叫“隔得不远的两个村庄,说起闽南话来,彼此竟然听不懂。”这也是为了戏弄一番闽南话的多种多样。

  笔者今年自厦门回泉州老家过年。同处于闽南地区,泉州与厦门相隔甚近,同宗同源。(狭义的闽南地区,指的是厦门、泉州、漳州这三个地区。)因此,对于春节的习俗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在闽南一带,闽南人过年基本上是从腊月十六“尾牙”这天开始的,一直到元宵,整整一个月。前期是预热阶段,比如置办年货,祭拜灶王爷等。转入除夕,就热闹起来了。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三十晚“围炉”与祭祀

  除夕夜的团圆饭在闽南被贯以一种特殊的称谓叫“围炉”,闽南人对于“围炉”即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并且也比较讲究食物的名称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选择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别的意义。餐桌上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我相信现在的许多地区也有这个),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闽南地方方言),要有甜芋泥,因为芋与富裕的裕同音,还要有蚶,蚶的壳类似于古代的银子,有金银万两的像征。


图片发自App

(笔者回老家围炉)(不过现在吃的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


  另外,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供桌上摆满各色糕和鸡鸭鱼肉间高堆过年饭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剩春音,从前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米囤上贴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此外供桌前还要再置放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直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祭祀完和围炉完,人们便开始出去亲朋好友家闲坐叙谈,并对人们拜年。

  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说,那就是“茶”。因为闽南地区多山陵和丘地的地理原因,再加上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所以,我们这里的山上到处都有茶园。因此饮茶也成为了这里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更有甚者是“不可一日无茶”的习惯。这也是从古代就传下来的。因此,过年期间,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自家人在家闲坐叙谈,那也是与茶相伴,再配合上年前买的年货,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等一到子时(也就是0点,一天的开始),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大放鞭炮和烟花(寓意:辞旧迎新),鞭炮声和烟花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一抹抹艳丽的色彩,为漆黑的夜空多了一丝丝点缀。同时,家家户户会将家里门口的灯通宵点亮,(如果有买灯笼的也是如此),还要在祖先的排位和安放神灵佛像的桌子上少想点蜡烛,祈求祖先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万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至十五

  正月初一,闽南地区有扫地、动刀剪、取井水习俗;因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能扫地,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地方堆放;刀剪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祥,联想到动刀剪了避免新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天要剪好手脚指甲而且之只能等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取井水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取井水因传说井有井神初一去取井水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来探望父母和父母叙叙旧,聊聊家长里短,而且也会给父母红包,聊表心意,并且要走访娘家这边的亲朋好友。(不知道其他地区是否有这个习俗。)

  正月初四,这天是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等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下凡间了,所以正月初四这天要人们要恭恭敬敬地把天神接回家供奉,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年平平安安万事意。

  正月初五,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们开始下地干活,又要开始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勤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

  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一般要吃鸡蛋寿面。(寓意长长寿寿。)

  正月初九,这天在闽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这天人们要“拜天公”。其实,不仅仅是闽南地区如此,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的闽南华侨也非常盛行,祭祀的风俗和规矩与闽南地区大致一样。除了祈福保佑的含义外,“拜天公”更是华侨们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

  拜天公有严格的要求,在拜天公的前一天晚上必须摆一张干净的正八仙桌(在桌角),系上一块卓彩。桌上的贡品也是十分的丰盛和讲究,有五谷、六斋,还要有“搭饭”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别用两块琴椅放着刚宰杀的全猪、全羊、鸡公等大牲。然后主人举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礼,焚天空金帛,最后鸣炮结束。拜天公的时间大约在清晨五点钟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天之前,天亮以后再拜天公是禁忌的。

  在有些地区,拜天公是一个家族或者是一个地区重大的节日,十分的隆重。


2019还乡手记-互联网影响下的闽南春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院公众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拜天公)(这个还是很隆重的)(不过也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

  正月十五,这天是元宵节,我们闽南又称为过小年,除了春节以外,元宵节是很重视的,挂花灯、猜灯谜,最主要的是全家团圆。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恢复到了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互联网对于春节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改变,让每一个使用者都能从中受益。当然,也不全是益。(以下仅代表我个人的经历、想法,虽然片面,不过也真实。)

  过年前夕,笔者准备回泉州跟奶奶一起过年。突然想起奶奶独自一人在家,年纪也大了,腿脚不方便,应该没有去置办年货。于是我拿出手机打开了“某宝”、“某东”等购物APP,发现在那些平台购买年货的人真的不少,而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喜欢什么、想买什么应有尽有,比商场和超市都多,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很多都能够送货上门,哪怕是年三十了,也有我们许多的快递小哥在辛勤的接单送货。

  此外,不仅仅是购买年货,很多家庭在年三十晚上,不自己准备晚餐了,而是打开“某了吗”、“某某外卖”等等叫餐APP,通过这种方式准备大年三十和家人团圆的晚餐。而且很多饭菜送到时,还很热乎,而且价格也很合理。

  过去,人们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等,都要去汽车站、火车站和机场的,一些卖票的特定场所。现在,不需要了,只要打开手机,安装一些APP,不管你是买什么票,一台手机就能解决,不仅方便,而且省时间。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春节要回家过年在那些场所拍长队等着买票了,再也不用为回家过年而买不到票而发愁了。

  一台手机+网络,就能够出门无忧,已然变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

  笔者奶奶八十三了,用的是专业的“老人机”,老人家只会接电话,打电话是不会的,更不用说微信、QQ、抖音等了。在饭桌上、在喝茶闲聊时、在一家人团圆时,现在的许多人,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长者,无一不是低头族,自己捧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刷抖音的刷抖音,看直播的看直播,打游戏的打游戏,全然忘了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背后的意义。本该是家人团聚开心的时刻,却被这些东西占据了时间和眼球。我们应该反思啊。(这不仅仅是闽南地区,不仅仅是我的家乡)

  春节春节,春天的节日,一年的开始,家人的团聚,亲朋好友的闲谈,不应该被这些东西所影响到。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颇有收获,不仅仅是对传统节日和习俗一次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也是跟现代技术的一次结合。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应该适当的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技术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好不是吗?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春节对于我们现在快速发展社会的作用,能在这样一个万家团圆、喜庆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该放下手机、离开互联网,多陪伴家人,走出家门,走进亲朋好友的家门,走向大自然,去放松自己。这个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冲击下,我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传统会被遗忘和抛弃,只是就我个人这么些年来的经历,我知道,我们在一步步的抛弃历史,在遗忘过去。(可能言重了)如果不警示和反省,那么我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怎样。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17级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还乡手记-互联网影响下的闽南春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