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九),从风俗说到长辈们背后的强大文化助力

现代化都市,是最近两百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家乡,源远流长千百年了。

每到假期回到家乡,就像是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被各种风俗包围的民族文化。

什么是风俗?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创造,所共享,所传承的生活文化模式。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时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甚至当你还是个细胞时,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怀胎十月有哪些禁忌?出生要做什么,满月要干嘛?一岁两岁三岁,成年礼,成家立业,事业升迁,生子有孙,直到死亡,每一个人生的重要时刻,都有相对应的风俗给你安排上。

如果你想反对?别人就会气势汹汹的告诉你,“从老祖宗开始就这样,别人家也都这样!”

从时间上,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文化风俗需要遵守,一年四季也有不同的风俗,从空间上,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风俗。

这些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老祖先和神,和祖先的沟通模式——祭祀和祭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的吸收融合着外来的文化,再加上不同地区发展速度和方向的不同,最后演变成了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

但是风俗的根本依然没变,依然围绕着神和祖先,只是在多种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和神与祖先的沟通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了。

这里的融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信仰的主要发展脉络,然后是各个其他文化,比如佛教文化带来的各种仪式,再比如蒙古草原民族,东北女真民族,南方楚越各族带来的生活习俗一点点融入这个主脉络,最后成型。

上层的儒家文化对民间的生活影响是最多的,比如葬礼和家庭祭祀。

葬礼中关于孝服的不同等级,就是为了契合儒家的等级制度,在儒家体系中,那些无法量化的情感,比如孝心,忠诚,都是可以通过一场场不同等级的仪式来实现的。

从经济学上看,这也是一个通过标准化仪式来降低判断成本的优化过程。

而下层文化中,虽然儒家在小家庭里建立了以男权为核心思想基础,但是具体到生活方式上的风俗,儒家的手就伸不进来,这里的各种仪式都来源于道教、佛教、和其他乡野山神的各种信仰。

这些仪式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

比如婚姻习俗,婚姻习俗里的各种仪式都有具体的来源,像彩礼就来源于早期人类的抢婚习俗,抢婚这个反人性的习俗在男权绝对统治时期也许带点浪漫,但是肯定不可持续,于是最后达成妥协,男方开始支付一定的财物作为抢人的补偿。

这种补偿随着社会的演变,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在不断反过来影响着人们潜在的心理,让彩礼变成了一种老祖宗也这样,别人家都这样的习俗。

再比如婚礼中崇尚的红色,甚至为什么中国一直推崇红色呢?除开进化心理学上红色给人带来的各种正面效用外,在文化上红色也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轨迹。

先秦到汉的政治思想相信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上一个朝代是水,我就得是火,克制你,比如秦尚水得,以黑色为尊,那我大汉就得是红色。

但是后来又觉得土才是克制水,于是就换成了土代表的黄色。

黄色为尊,慢慢演化成了皇家专用色,民间不能用,于是民间就把仅次于黄色的红色变成高贵的颜色。

同样的,红色因为生产成本高,也能体现出稀缺性,让人感受到场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虽然实用性十足,但是过去几千年婚姻主要还是服务于男性家族利益,几乎和男女双方的个人感受没有关系,婚姻里各种习俗都指向一个目的——延续子孙。

这是婚姻的价值,也是女子的价值,比如过去男子休妻的七个理由里,第一个就是无子。

这种传统的观念方方面面在影响着我们,毕竟中国的现代化才几十年,而这些印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生活方式已经持续了几千年。

所以年轻一代回到家和长辈产生的冲突时,我们得明白这些冲突背后的习俗力量,它们可是在未有文字时就开始积累了,然后通过口口相传,行为示范的传承,对一代又一代的群体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约束。

还记得当时民国政府下令,让大家不要过农历春节,转而过公历新年的历史不?压根不管用,文化留在一代又一代人思想里的传承,就算政府的强权命令,也没啥子用。

那就更不用说你自己了,所以,当你回到家乡,和你的长辈们起冲突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所抗拒的可不是长辈几个人,而是他们背后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春特辑(九),从风俗说到长辈们背后的强大文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