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古琴之雅

原创: 林可斫 

古人之于诗则曰风、雅,于琴则曰“大雅”。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和,则且苦思求售,去故谋新,遂以弦上作琵琶声,此以雅音而翻为俗调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籍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以自况。斯真大雅之归也。

然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厉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溪山琴况》·徐青山

《溪山琴况》,古琴之雅_第1张图片

借琴寄怀为雅,谋新媚求为俗

学佛之人行事讲究发心,于琴而言,发名利心则俗。弹琴如果是为了弹给别人看,为求大众认可,那必落俗套。因为最流行的永远是最俗的,如小苹果传遍大江南北,上至七老八十,下至五六岁儿童都能哼两句。

这有一个自证与他证的问题,琴弹的好与不好自己不知道,要大众认可你才觉得好,这就是他证,这就是俗。伯牙为何知音难得?因为高而雅的东西一定是小众的。所以说曲高和寡。


《溪山琴况》,古琴之雅_第2张图片

中正平和为雅,郑卫之音为俗

自我的、个性的就是雅的?不是!本身如果就是个俗人,俗人学雅四不像啊。如果我执我见、贡高我满没放下,如果功利心、名利心没放下。发的这个心就不对,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都业障,何来雅之说。

所以说我们学琴要修,修的是什么?。青山先生说:“修其清净真正,而籍琴以明心见性。”修正的是身上俗不可耐的劣根性,修正的是贪嗔痴慢疑,消的是身上的业。

许多人,学个琴,附庸风雅,实则陋不可视。有个词叫“土豪”,与之相对的是“富贵”。学一堆琴曲,而不去修正自己,那就是会很多琴曲的土豪,终究是俗不可耐。而雅是发自内心的修养,是处事有节制的涵养。

推崇礼乐制度的孔子率先提出了“郑声淫”,这里“郑声淫”之“淫”为过度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卫之音”被评为过度、无节制的音乐。虽然统治阶级持续不断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断“郑卫之音”在社会上的传播,因此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不绝于耳的批判;另一方面是日益广泛的传播。这与小苹果的流行异曲同工。琴声若不能中正平和,出郑卫之音,不如去KTV好好练上两嗓子还比较靠谱。


《溪山琴况》,古琴之雅_第3张图片

有礼有节为雅,粗率疏慵为俗

雅字解释为:正确;合乎规范。近来网上许多人批判诸如:“吼书”、“射墨书法”之类。为什么?因为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其他中国传统,那都是有法度的。古琴也是有法度的,虽然减字谱没有说明节奏,不标音节。可是古琴有其自有的法度,青山先生说:“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这都是古琴的法度,不尊法度,弹的再好听,那也不是古琴,古琴出的是大雅元音。

《溪山琴况》,古琴之雅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溪山琴况》,古琴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