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云计算独角兽公司UCloud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技产业年前的最后一件大事。UCloud是科创板第75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88158,公司总股本:42253.2164万股,本次上市流通股本:4373.893万股,发行价为33.23元,UCloud开盘价为72元,较发行价上涨114%,市值达到300亿元,约合44亿美元。
科创板门槛低然而登陆不易
科创板自2018年11月5日首次公布以来,整个筹备工作可谓是紧锣密鼓地进行,从规则制定、意见征集、公司申报、公司审核、系统测试到正式开板,再到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速度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快。
正如“科创”名字,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目的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按照现有规则,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符合“科创”属性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外。
相对于A股主板上市以持续盈利为必要条件,完全将亏损企业排除在外的财务硬指标而言,科创板上市条件相对包容,一共设立五套上市条件,以市值为基础,适应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只要达到一定的市值门槛,具有较好的成长性,都可以来申请上市,包括尚未盈利的企业。放宽盈利能力的条件,更加适应科技产业长周期投入的特性。
此前,正是因为A股主板对上市企业有严格的盈利条件要求,BAT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只能纷纷在美股或者港股上市,内地投资者未能充分分享科技产业高速增长的红利。
对盈利能力要求不高不代表整体要求不高。注册制不是不审核,而是换了一个审核方式,审核方式依然十分严格。五套上市条件外,科创板对拟上市企业信息披露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采取多轮公开问询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全维度考察,问题非常全面、专业和尖锐,很多企业在这一过程无法回答好问题,最终只能放弃上市。上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申报科创板的企业达到160家,只有43家企业注册生效,13家企业提交注册,由此可见能到注册生效这一关的不多。
好事多磨。UCloud在2019年4月1日提交申请,历时9个多月,今日终于敲锣上市,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能够成为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不管上市后表现如何,都是巨大的成功。
中国云计算第一股
能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企业,均是科创各个细分领域的明星公司,以独角兽和头部玩家为主,截至2019年12月31日,科创板共受理204家企业申报,其中70家成功上市,总市值突破8809亿元,平均市值126亿元,科创板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收割机”,而UCloud能够成功冲击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不只是在于体量巨大,更多是因为其所处赛道以及公司发展状况十分符合科创板的定位。
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UCloud所处赛道是云计算和产业互联网,两条赛道均有市场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特征,UCloud在这两个赛道均占据了较好的身位,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有较高市场认可度。
国务院2015年发布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工信部于2017年4月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把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加速转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同时要求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惠及民生的领域和行业中。
UCloud所处赛道贴合科创板的行业要求。不可否认,云计算市场玩家云集,巨头占据先发优势、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给了余下玩家较大压力。成立8年来,在跟巨头的残酷竞争中,UCloud不只是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有了自己差异化的定位。根据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 年)》,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IaaS 市场份额前三,光环新网、优刻得、金山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UCloud是阿里云等头部巨头强有力的竞争者。
第一,UCloud具有中立特性。
UCloud的定位是中立云计算平台,其在多个公开场合都一直强调“中立”二字,即不涉足用户业务,而是“中立安全”、赋能产业。
中立最大价值是彻底消除客户的顾虑,巨头云计算基础是基于自有业务的计算资源冗余和技术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为此会排斥掉一些客户,特别是对数据敏感的客户,如零售、金融企业。美国很多零售商都拒绝使用亚马逊AWS,因为亚马逊与它们有竞争关系,这让他们对AWS不放心。
在巨头们的业务如八爪鱼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后,与更多企业会出现更多竞争关系,焦虑在放大。不过,让企业直接拒绝互联网云服务不现实,而且云计算平台有自有业务的好处是可以在业务场景中锤炼技术,阿里云正是基于天猫双11这一极端场景的训练,实现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阿里也已明确了All in Cloud,即未来1-2年,阿里旗下业务全部都要部署到公有云上,包括电商、新零售、生活服务、金融、物流、文娱、健康等等,规模更大、场景更复杂。
使用开展具体业务的云平台各有利弊,因此“多云战略”成为企业的普遍实践,企业将业务部署到不同云服务商,“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避免受制于人的同时降低数据风险。在这样的趋势下,UCloud的中立特性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乃至竞争力。
第二,UCloud不止于公有云。
UCloud以公有云业务为核心起点,再向CDN、云主机、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关联产品延展,构建综合公有云平台,满足客户上云的相关云服务需求。
一个颇具特色的产品是数据共享平台“安全屋”。许多企业在上云的同时,会有数据在线、数据挖掘、数据共享等需求,然而企业对数据安全有很高要求,坚持中立特性不碰用户数据的UCloud想到的办法是让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提供基于云端的安全技术、计算技术和流通规则,通过数据沙箱,确保数据所有者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数据需求方仅获得计算分析后的结果,无法拿走原始数据,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
安全屋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特别是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同时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政企客户的欢迎。由于数据共享的基础是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挖掘分析等,因此UCloud将安全屋与云计算捆绑销售,不只是有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拉动了云业务的销售,以厦门市政务数据开 放平台项目为例,一期项目总预算约数千万元,其中约四分之一为安全屋的预算,另外四分之三为云计算的费用,安全屋有效带动了云计算产品的销售。
安全屋正在给UCloud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与基础云服务有关联关系的不只是数据共享需求,还有CDN、云安全、视频处理、图像处理、AI等相关需求,UCloud正在积极培育更多增长曲线。
在巨头掀起针对公有云服务的价格战后,UCloud相应进行降价以换取市场规模。不过招股书显示,2016 年至2018 年,UCloud的ARPU值反而持续上升,2019 年上半年ARPU 值为5.93 万元,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UCloud在基础云服务外提供多元化的云增值能力的做法效果明显。
第三,UCloud占据产业互联网先机。
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具有技术输出能力、方案集成能力和企业客户资源的云计算,是产业互联网落地的关键棋子,所有云计算巨头都在布局产业互联网,UCloud也不例外,其在云计算业务的基础上,给客户提供更重、更多、更深的技术服务。
UCloud针对产业升级数据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三个阶段,基于CBA(Cloud、Big data、AI)战略,布局全线云产品和安全屋可信数据流通平台、UAI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帮助各行各业企业上云,针对智慧城市、智能互联汽车、智慧媒体、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制造发布行业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已在工业富联、湖南广电、亿咖通、格林深瞳等行业标杆的业务中应用。
相对于巨头业务版图庞大擅长超级平台而言,UCloud在产业互联网上可以做得更深、更细和更透,UCloud有着“弯腰”心态,深入底层、产业、企业,甚至让研发人员与生产线工人同吃同喝,以理解产业需求,摸清产业想法、需求和痛点,吃透市场,再将多年来积累的经过大规模公有云验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优势,输出到适合产业用户的全线云产品上,在这一过程中,UCloud同样恪守“中立性”,不跟客户争夺价值,不做业务,让客户更放心,UCloud在拓展产业互联网瞄准了一些特别的行业,比如对数据私密性要求高的政府、新零售、企业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推广混合云等业务,已占据一定先机。
第四,UCloud构建云服务生态。
UCloud的中立不只是不做用户业务,它同时强调只从事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不做应用类SaaS,不和合作伙伴竞争。UCloud不像云计算巨头一样具有面面俱到的能力,因此采取“合作伙伴+U”模式做生态,与行业ISV/系统集成商/硬件厂商/运营商/大型企业/硬件代理商/IT服务商/孵化器等合作,构建全套的云服务,一起服务客户,满足海量市场空间和复杂业务形态。截至目前,UCloud已经与中国移动、中航信、北京政务云等客户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自己的云生态。
开放的云服务生态的建立,让UCloud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拓展产业、渠道和企业资源,甚至形成新的云商业模式,如给中国移动等巨头企业建立一套全新的公有云平台。同时,生态意味着壁垒。招股书显示,2019 年上半年,UCloud消费ID 数量为11,770 个,同比增长50.34%;新增消费ID 数量为4,410 个,同比大幅上升81.11%;客户次月留存率92.13%,其中规模以上客户次月留存率达到95.16%,处于较高水平,客户粘性较高。
可以看到,UCloud有着清晰的差异化战略,不惧巨头竞争,在巨头面前有“中立”的显著优势,积极以“弯腰”姿势贴地布局产业互联网,构建开放云生态,在云计算和产业互联网赛道有很好的卡位,成功冲击科创板第一股,就是其实力的证明。
上市对于有野心的企业来说只是关键节点,却不是终点。判断一家企业上市后的发力方向只需看募资用途。UCloud首发招股书显示其预计募集资金48亿元,主要用于:“多媒体云平台项目”、“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这表明UCloud将继续丰富云服务产品线、继续完善云基础设施能力以及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产业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和云计算蓬勃增长的大环境下,未来可期。
科创板有望迎来更多UCloud
截至1月17日,科创板已有74家公司挂牌上市,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已上市公司最新市值总和已突破万亿关口,达11309.06亿元。科创板已展现出较强的募资能力和市场活力。不论是美国资本市场还是香港资本市场,整体环境均波诡云谲,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具有科创属性的优秀公司,或将优先考虑科创板。
此前科创板不乏有虹软和传音这样的科技公司上市,不过大都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UCloud属于科创板互联网类第一股,亦是新经济第一股。那么,科创板更欢迎什么样的新经济公司?
从UCloud的特质来看,能够成功登陆科创板的新经济公司,应该具备如下特性的一个或者多个:
1、拥有硬核技术,特别是原创、底层和高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
UCloud所处云计算赛道是相对成熟技术,不过云计算基础上的大数据、AI、IoT等则是新兴技术,当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是ABCDEFI:AI、BlockChain、Cloud、Big Data、Edge Computing、5G和IoT,这些技术都跟云计算息息相关。UCloud长期坚持研发投入,在云计算、CDN、大数据等领域有完全核心自主技术,且正在积极布局新兴技术,如AI、5G、边缘计算、IoT和工业互联,比如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5G领域紧密合作,率先进行了多项5G环境下的创新应用测试,探索5G边缘计算,布局边缘云数据中心、IoT平台、ODN平台。
2、对盈利要求较低,但对商业化能力要求较高。
科创板对盈利能力要求低,但对商业化能力却十分重视。五套上市条件,有四套对营收或利润提出直接要求,对当下商业化能力要求低,则对市值要求高,最后一套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UCloud作为一家云计算平台,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健的现金流。
招股书显示,UCloud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5.16亿元、8.40亿元、11.87亿元和6.99亿元,2017 年度和2018年度同比分别增长62.60%和41.39%,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2.13%。2016 年度、2017 年度、2018 年度和2019 年上半年,UCloud 净利润分别为-1.28 亿元、7271.82 万元、8997.86 万元、778.44 万元,已实现规模化盈利。在以利润换规模的云计算市场,巨头云计算平台悉数亏损,实现盈利的不多见,由此可见UCloud商业化能力强、经营状态健康。
3、重视企业的增长潜力。
首推注册制的科创板将引导内地投资者价值投资,扭转投机理念主导的炒股模式。正是因为此,科创板自然会十分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五套上市条件也不是将当前盈利条件放在第一位,而是重视长期增长潜力,比如条件5就要求企业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
UCloud定位于中立云计算平台,有多重增长空间。
首先,积极拓展行业客户群,在互动娱乐、移动互联、企业服务三大优势领域继续拓展新客户外,积极开拓金融、教育机构、新零售、智能制造、政企等新领域客户群;
其次,积极向全球市场发展,境外收入正在不断增长,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 年上半年, 分别占到营业收入的 6.93%、7.90%、10.03%、10.79%;
再其次,UCloud在公有云服务上开拓包括安全屋、CDN在内的更多增长曲线,2019 年上半年,CDN收入规模5,852.54 万元,同比增长97.21%,收入增速显著高 于 2018 年度的-20.92%;
最后,积极布局产业互联网,在公有云外获取增多增量市场,其中混合云业务培育成熟,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别贡献了4.34%、5.85%、11.69%和16.00%的营业收入,2017年度、2018 年度、2019年上半年的增长率更是分别为119.05%、182.44%和112.93%,增长明显。
4、产业体量大。科创板青睐市场认可度较高,商业化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产业。一些当前依然处于概念阶段,或者商业化不够成熟的新兴技术,虽然可能很有未来,但在科创板尚未出现,比如VR/AR、区块链、无人车等。
UCloud背靠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十分庞大,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根据IDC 报告,2018 年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已达到71.85 亿美元,不过云计算服务渗透率依然较低,随着企业上云步伐的加快,预计2018 年至2022 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达39.91%,在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5.31 亿美元。
产业互联网,则是一块更大的蛋糕。互联网巨头都在to B,都在布局产业互联网,其市场规模有多大目前尚未具体数据。由于横跨各行各业,不算是一个具体的市场,其规模也很难统计。仅仅是从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都高达万亿这样的估算来看,产业互联网将是一个跟消费互联网同样大甚至更大的蛋糕,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未来互联网80%的市场是产业互联网。
5、行业领头雁。科创板当前正属于开天辟地的起步阶段,筛选十分严格,相对青睐各个行业的领头羊级公司,形成旗帜标杆效应。已经上市科创板的公司,全部都是优中选优。UCloud虽然不是云计算领域的头部巨头,但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以及天翼云都是巨头旗下业务,短期内不具备独立上市的可能性,在这几大巨头级玩家外,UCloud应该算得上是头部玩家,是中立云计算平台的佼佼者。
从已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科创板开锣后已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市场活力。UCloud成为中国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第一股,也开创了中国A股资本市场PS(市销率)估值时代,这将对更多高科技公司形成示范效应:由于高科技产业盈利周期长的特性,许多优秀的创业公司暂时不具备盈利能力或者先不考虑盈利,而是追求成长规模,因此有很强的募资需求和很大的增长潜力,过去它们只能选择对盈利无要求的美股,后来可以选择港股,现在科创板成为新的选择,创业公司有了新的募资途径。而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则可以更低门槛地享受到中国高科技产业成长的红利,随着更多优秀公司特别是科技独角兽被科创板收入囊中,更多资金将会被吸引。优秀的公司和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资金互相促进,投资者支持优秀公司的成长,获取其增长回报,形成价值投资正循环。
未来可期。
欢迎添加 luochaozhuli (备注:进群)分享交流。
关注罗超频道(luochaotmt),阅读更多精彩内容。